熊十力學術文化隨筆

明心

字體:16+-

夫求識本心,在佛家蓋自宗門興起,而後盛趣此一路向,固夫人而知之也。儒家則遠自孔子已揭求仁之旨。仁者本心也,即吾人與天地萬物所同具之本體也。至孟子提出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隻就本心發用處而分說之耳。實則,四端統是一個仁體。(仁體即本心之別名。儒家仁智等名,須隨文取義。如仁之一名,有時克目本體,則非與義禮智信等德,對待立名也。有時與義禮智信等德相對為言者,則此仁字係就發用處說。如隨事而發之為惻隱則名仁,隨事而發之為羞惡則名義是也。餘可類推。智之一名亦然,有時為本體之目,有時就發用處說。準上談仁可知。)後來程伯子《識仁篇》雲:“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此言仁隻是吾人與萬物統同的本體。)義禮智信皆仁也。”此則直演孔子《大易》“元者善之長也”意思。《易》以乾元為萬物之本體,坤元仍是乾元,非坤別有元也。楊慈湖深得此旨。

元在人而名為仁,即是本心。萬善自此發現,故曰善之長。逮王陽明作《大學問》,直令人反諸其內在的淵然而寂、惻然而感之仁,而天地萬物一體之實,灼然可見。羅念庵又申師門之旨。蓋自孔孟以迄宋明諸師,無不直指本心之仁,(實則,仁即本心,而曰本心之仁者,為措詞方便故。)以為萬化之原、萬有之基。即此仁體,無可以知解向外求索也。明儒徐魯源(魯源師事錢緒山,陽明再傳也。)曰:“惟仁者,性之靈而心之真。①(力按:仁即本心,亦即是性。)凝於衝漠無朕,而生意盎然,洋溢宇宙。(力按:衝漠無朕者,空寂也。佛家隻體會到空寂,而不知空寂之中,正是生意凝聚、盎然不容已也。本體元是如此。)以此言性,非枯寂斷滅之性也,(力按:佛家小乘,頗近枯滅。大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視小乘已一變,然仍以度盡一切眾生為蘄向,終與儒家人生觀不同。由儒者之道,以衡大乘,則彼猶未離乎枯滅也。)達於人倫庶物,而真體湛然,迥出塵累。以此言心,非知覺運動之心也。(力按:知覺運動之心,習心也。仁則本心也。然仁體作得主時,則知覺運動之心,亦成為仁體之發用。此義宜知。)故孔子專言仁,傳之無弊。”魯源此說,可謂得儒家之旨。或有難言:孔門之學,教人即實事上致力,曷嚐談本心、說仁體耶?《論語》一書,可考見也。答曰:《論語》載門下問仁者甚多,汝乃不考,何哉?孔子壽至七十以上,門下三千,通六藝與聞至道者七十二人,其平生講學極繁富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