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文集

采詩官

字體:16+-

樂天新樂府五十篇,每篇皆以卒章顯其誌。此篇乃全部五十篇之殿,亦所以標明其作五十篇之旨趣理想者也。

白氏長慶集肆捌策林第陸拾玖目采詩以補察時政(參同卷策林第陸捌目議文章,前總論已引。)略雲:

臣聞聖王酌人之言,補己之過,所以立理本,導化源也。將在乎選觀風之使,建采詩之官,俾乎歌詠之聲,諷刺之興,日采於下,歲獻於上者也。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誡。所謂善防川者,決之使導。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同集叁拾進士策問五道(元和三年為府試官。)之第叁道雲:

問,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發於歎,興於詠,而後形於歌詩焉。故聞蓼蕭之詠,則知德澤被物也。聞北風之刺,則知威虐及人也。聞廣袖高髻之謠,則知風俗之奢**也。古之君人者,采之以補察其政,經緯其人焉。夫然,則人情通而王澤流矣。今有司欲請於上,遣觀風之使,複采詩之官,俾無遠邇,無美刺,日采於下,歲聞於上。以副我一人憂萬人之旨,識者以為何如。

寅恪案:上引二文皆樂天於元和四年賦新樂府以前所作,可知樂天於複古采詩之意,蓋蓄之胸中久矣。

白氏長慶集壹讀張籍古樂府略雲:

張君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為詩意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嚐著空文。願播內樂府,時得聞至尊。

同書同卷寄唐生詩雲:

我亦君之徒,鬱鬱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同書貳捌與元九書略雲:

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時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璽書,訪人急病。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於上。上以廣宸聰,副憂勤。次以酬恩獎,塞言責。下以複吾平生之誌。豈圖誌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豈六義四始之風,天將破壞,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之病苦,聞於上耶?不然,何有誌於詩者,不利若此之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