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的名稱,自古有之,史不絕書。我於六七歲就讀家塾時,即知所謂孔融讓梨,陸郎懷橘的故事,還笑說,這何足異,我亦能之。但今昔時世不同,兒童的知識有超越成人的,為善如此,作惡亦如此。不過家有一早熟的兒童,有才學,有道德,總是宗族的光榮,社會所稱譽。近代以來,易實甫先生以神童稱,我試略述其事:
易實甫先生,名順鼎,號哭庵,湖南漢壽縣人。這個漢壽兩字,先前已經鬧了一個誤解,因為在《三國誌》上,關羽曾封為漢壽亭侯,後來那些為關羽寫履曆的人,竟說他是漢朝的壽亭侯,不知道漢壽是個地名,亭侯乃是漢朝一個爵位的名稱,那是不知史實,亂搞了一陣子的人所為,現在也不去說它。且說那個漢壽縣,本來也不是叫漢壽縣,叫作龍陽縣,因為這個龍陽兩字實在難聽得很,從前在戰國時代有一個叫龍陽君,以男色事人,所以後來文人筆下,說到龍陽兩字便代表了同性戀愛。此刻已經為漢壽了,可是跟易實甫開玩笑的,還是稱他為“龍陽才子”。
原來這易家在前清也是世代簪纓,易實甫的老太爺也是一位名士,出為宰官,在陝西漢中府的任上,正值國內大亂,兵禍不絕,他也統兵出戰。那時的川陝兵,把漢中府圍困起來,要殺進衙門裏來,這時實甫隻有五歲,卻從小就很聰明。據他的自述,五歲就能做詩,是他的母親教的,他的母親是大家閨秀,也是一位女詩人。到了漢中府失守,他母親企圖自盡,叫兩個差弁背著他,衝出城外,投奔大營,交給他的父親。可是他的母親卻沒有死得成功,被仆婦們救活了。這個背易實甫的差弁,剛走到漢江沙洲岸上,被匪眾擄去了,把這個五歲小娃娃,丟棄在蘆葦叢中,一塊大石頭上。
後不知如何,那個小孩子,即是易實甫,到了太平天國軍中一個啟王的軍營裏,啟王見他很聰明,問他的姓名,他也對答如流。啟王知道他是漢中府易某的兒子,倒也很為歡喜。便給他香湯沐浴,改換衣襟。你道穿的是什麽?頭上紫金冠,身上小龍袍,腳上繡花鞋,打扮得好似前朝小東宮一般,原來這些衣服,都是從一個戲班子裏沒收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