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館叢稿初編

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

字體:16+-

(甲)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

此理易解,不待多言。所不解者,清華考試英文,有不能分別動詞名詞者,必不錄取,而國文則可不論。因特拈出此重公案,請公為我一參究之。

(乙)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

此點最關重要,乃數年閱卷所得之結論。今日中學國文教學,必須注意者也。吾人今日當然不依文鏡秘府論之學說,以苛試高中卒業生。但平仄聲之分別,確為高中卒業生應具之常識。吾國語言之平仄聲與古代印度希臘拉丁文同,而與近世西歐語言異。然其關於語言文學之重要則一。今日學校教學英文,亦須講究其聲調之高下,獨國文則不然,此乃殖民地之表征也。聲調高下與語言遷變,文法應用之關係,學者早有定論。今日大學本科學生,有欲窺本國音韻訓詁之學者,豈待在講堂始調平仄乎?抑在高中畢業以前,即須知「天子聖哲」「燈盞柄曲」耶?又凡中國之韻文詩賦詞曲無論矣,即美術性之散文,亦必有適當之聲調。若讀者不能分平仄,則不能完全欣賞與瞭解,竟與不讀相去無幾,遑論仿作與轉譯。又中國古文之句讀,多依聲調而決定。印歐語係之標點法,不盡能施用於中國古文。若讀者不通平仄聲調,則不知其文句起迄。故讀古書,往往誤解。大正一切藏經句讀之多譌,即由於此。又漢語既演為單音語,其文法之表現,即依托於語詞之次序。昔人下筆偶有違反之者,上古之文姑不論,中古以後之作,多因聲調關係,如「聽猿實下三聲淚」之例。此種句法,雖不必仿效,然讀者必須知此句若作「聽猿三聲實下淚」,則平仄聲調不諧和。故不惜違反習慣之語詞次序,以遷就聲調。此種破例辦法之是非利弊,別為一問題,不必於此討論。但讀此詩句之人,若不能分別平仄,則此問題,於彼絕不成問題。蓋其人讀「聽猿實下三聲淚」與「聽猿三聲實下涙」,皆諧和亦皆不諧和,二者俱無分別。講授文學,而遇此類情形,真有思惟路絕,言語道斷之感。此雖末節,無關本題宏旨,所以附論及之者,欲使學校教室中講授中國文學史及詞曲目錄學之諸公得知今日大學高中學生,其本國語言文學之普通程度如此。諸公之殫精竭力,高談博引,豈不徒勞耶?據此,則知平仄聲之測驗,應列為大學入學國文考試及格之條件,可以利用對子之方法,以實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