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友人多研究東晉南北朝音韻問題,甚可喜也。寅恪頗欲參加討論,而苦於音韻之學絕無通解,不敢妄說。茲僅就讀史所及,關涉東晉南朝之吳語者,擇錄數事,略附詮釋,以供研究此問題者之參證。雖吳語吳音二名詞涵義不盡相同,史籍所載又頗混用,不易辨析,但與東晉南朝古音之考證有關則一也。
宋書捌壹顧琛傳(南史叁伍顧琛傳同)雲:
先是宋世江東貴達者會稽孔季恭,季恭子靈符,吳興丘淵之及琛,吳音不變。
寅恪案,史言江東貴達者,唯此數人吳音不變,則其餘士族,雖本吳人,亦不操吳音,斷可知矣。
南齊書肆壹張融傳(南史叁貳張邵傳附融傳同)略雲:
張融,吳郡吳人也。出為封溪令。廣越嶂嶮,獠賊執融,將殺食之,融神色不動,方作洛生詠,賊異之而不害也。
寅恪案,世說新語雅量篇略雲:
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
劉注引宋明帝文章誌曰:
安能作洛下書生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後名流多??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晉書柒玖謝安傳同。)
據此,則江東士族不獨操中原之音,且亦??洛下之詠。張融本吳人,而臨危難仍能作洛生詠,雖由於其心神鎮定,異乎常人,要必平日北音習熟,否則決難致此無疑也。
顏氏家訓音辭篇雲:
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辨。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
寅恪案,南北所以有如此不同者,蓋江左士族操北語,而庶人操吳語;河北則社會階級雖殊,而語音無別故也。
南史肆伍王敬則傳略雲:
王敬則,臨淮射陽人也。僑居晉陵南沙縣。母為女巫。後與王儉俱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時徐孝嗣於崇禮門候儉,因嘲之曰:「今日可謂連璧。」儉曰:「不意老子遂與韓非同傳。」人以告敬則,敬則欣然曰:「我南沙縣吏,徼幸得細鎧左右,逮風雲以至於此。遂與王衛軍同日拜三公,王敬則複何恨。」了無恨色,朝士以此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