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劇裏頭,凡是劇中人須撫弄樂器的時候,照例是場麵上代辦,戲子不過是假裝吹或撫之勢而已。
這個我們本不能苛責戲子,因為他們學戲,已經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了,哪裏還能去學古樂。不過不會不要緊,他們可又弄成了具體的錯誤。談到這裏,我們就想起琴與簫了。
琴這樣東西,是中國極古的樂器。奏起來,聲音非常之儉樸與清緩。一個音,不一定連續一個音。我們常聽舊戲的空城計了。孔明丞相在城樓上彈琴的時候,場麵上卻用三弦或月琴去代,音調非常的急促與繁複,和琴韻恰好來個反比例。有些沒聽過琴的人,以為琴音就是如此,豈不大謬?
簫,這很無疑義的、大家都認為是現時所吹的簫管了。所以浣紗計的伍子胥,他就是拿一管洞簫上場。吹的時候,場麵上用笛子代。也是很急促的,吹上一小段。我們知道簫管聲音,是很婉轉的,以笛代,根本就不行。而且伍大夫當日吳市乞食所吹的簫,並不是現在的簫管,乃是排簫。排簫是許多竹管列成一排,棒著吹的。吹法如何,現在大音樂家,都在考究中,我自然是不知道。然而戲子和評劇家,從來沒有人談到這一點的。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舊劇裏的排場與一切,都認真不得。隻可說是消遣的玩藝,能消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