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以勇氣侍奉人的人,是準備犧牲生命的。但還沒到死的時候就說要死,這種言論沒有意義。即使知道這樣的言論,也和不知道一樣。真正的智慧之所以寶貴,在於它知道如何適應變化。而那些困惑的君主則不同,在變化還沒有到來時他們不知道;當變化已經到來,即使他們知道,也和不知道一樣無法適應。有些事情是可以犯錯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犯錯的。而身死國亡,這是絕對不能犯的錯誤。這是賢明的君主所重視的,卻是困惑的君主所輕視的。如果輕視這樣的錯誤,國家怎麽可能不陷入危險?自身怎麽可能不陷入困境?危險和困境的根源,身死國亡的結果,都源於不能提前知道並適應變化。吳王夫差就是這樣的例子。伍子胥並不是不知道適應變化,但他進諫卻不被聽從,所以吳國變成了廢墟,災禍還波及到了闔廬。
吳王夫差準備攻打齊國,伍子胥說:“不可以。齊國和吳國,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們即使得到他們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他們的百姓也不能使喚。而吳國和越國,土地相連,邊境相鄰,習俗相同,言語相通,我們得到他們的土地能夠居住,得到他們的百姓能夠使喚,越國對我們也是如此。吳國和越國的勢態不能兩立並存。越國對於吳國來說,就像是心腹的疾病,雖然沒有發作,但它造成的傷害深重而且在內部。而齊國對於吳國來說,隻是皮膚上的小病,不會讓它苦惱,而且它也不會造成傷害。現在放棄越國去攻打齊國,就像是害怕老虎卻去刺蝟,即使打贏了,但後患無窮。”太宰嚭卻說:“不能這樣。君王的命令之所以不能在上等國家中施行,就是因為齊國和晉國的阻撓。如果君王攻打齊國並戰勝它,然後移兵壓向晉國,晉國一定會俯首聽命。這樣君王一舉而征服兩個國家,君王的命令一定能在上等國家中施行。”夫差認為太宰嚭說得對,不聽伍子胥的諫言,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計謀。伍子胥說:“上天如果要滅亡吳國的話,就會讓君王打勝仗;上天如果不想滅亡吳國的話,就會讓君王打敗仗。”夫差不聽。伍子胥就垂著袖子,高高地仰起頭,怒氣衝衝地走出朝廷,說:“唉!吳國的朝堂上一定會長滿荊棘啊!”夫差興兵攻打齊國,在艾陵與齊軍大戰,把齊軍打得大敗。回來後夫差卻殺了伍子胥。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都東門上,讓我看到越國人是怎樣打進吳都滅掉吳國的。”說完便自殺了。夫差派人取來伍子胥的屍體,把他的屍體拋進江中,並挖出他的眼睛,掛在吳都的東門上,說:“你看越國人會不會打進吳都滅掉吳國啊?”過了幾年,越國報複吳國,殘害吳國的百姓,毀滅了吳國的世係,消滅了吳國的社稷,夷平了吳國的宗廟。夫差也淪為了俘虜。夫差臨死前說:“死的人如果有知覺的話,我有什麽臉麵在地下見伍子胥呢?”於是就用衣服蒙住自己的臉,自殺了。當災禍還沒有到來的時候,是不能夠預知的;當災禍已經到來的時候,即使預知了也無法挽回了。所以夫差在伍子胥麵前感到羞愧,還不如當初就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