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差別在於人們的遠見和短見。現在和古代的關係,就像古代和未來的關係一樣;現在和未來的關係,也像現在和古代的關係一樣。所以,如果我們能清楚地了解現在,就能了解古代,了解古代也就能預知未來,因為古今未來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聖人能夠預知千年的曆史和未來的千年。
荊文王說他的兩個臣子,一個經常以義來冒犯他,以禮來違背他,和他在一起就感到不安,但疏遠他又覺得不對,因此給了這個臣子爵位,因為他認為後世的聖人會因此讚揚他。另一個臣子則善於迎合他的心意,他想要什麽就提前為他做好,和他在一起就感到安心,但親近他又覺得不對,因此送走了這個臣子。結果這個臣子後來去了鄭國,用同樣的方法迎合鄭君,三年後掌握了鄭國的政權,但五個月後就被鄭人殺了。這說明後世的聖人能通過這個故事讓文王在前世做出善舉。
晉平公鑄了一口大鍾,讓工匠聽,都認為音調準了。但師曠說音調不準,請求重新鑄造。平公說工匠都認為準了,師曠說後世有懂音律的人會知道鍾的音調不準,他會為平公感到羞恥。後來師涓果然知道鍾的音調不準。這說明師曠想要把鍾調好,是為了後世的知音者。
呂太公望和周公旦分別封於齊和魯,兩人關係很好。他們討論如何治國,呂太公望主張尊重賢人和有功者,周公旦主張親近親人和施恩。呂太公望認為魯國會因此衰弱,周公旦認為即使魯國衰弱,齊國也不一定能長久保持呂氏的統治。後來齊國日益強大,成為霸主,但最終被田成子取代;魯國日益衰弱,最終滅亡。這說明他們的治國理念對國家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吳起在西河之外治理地方,有人向魏武侯誣陷他,武侯派人召他回來。吳起走到岸門時停下車望著西河淚流滿麵。他的仆人問他為何如此傷心,吳起說魏武侯知道他的才能而讓他治理西河,西河可以成就王業;但現在魏武侯聽信讒言不再信任他,西河不久將被秦國奪去,魏國將從此衰弱。後來吳起果然離開魏國去了楚國,不久西河全部被秦國奪去,秦國日益強大。這說明吳起有先見之明而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