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商、周三代,最寶貴的智慧莫過於“因”,也就是順應和利用。如果能做到“因”,那就可以無敵於天下。比如大禹治水,他疏通了三江五湖,開鑿了伊闕,使洪水能夠順著溝壑流回陸地,最終注入東海,這都是順應了水的力量。舜多次遷徙,每次都能成功地建立起新的都邑、城邦甚至國家,最後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這是因為他順應了人心。商湯和周武王能夠用少量的兵力製服夏朝和商朝,也是因為他們順應了民眾的意願。同樣地,秦國人能夠迅速到達遠方,是因為他們有馬車;越國人能夠輕鬆渡海,是因為他們有船隻。秦國和越國雖然距離遙遠,但人們仍然可以安坐到達,這都是因為他們利用了交通工具。
周武王派人去偵察殷商的情況,回來報告說殷商已經亂了。武王問亂到什麽程度,回答說奸邪的人已經戰勝了善良的人。武王認為還不夠亂。後來又去偵察,回來報告說賢者都已經出走了。武王還是認為不夠亂。再去偵察,回來報告說百姓都不敢抱怨了。武王聽後立刻告訴太公望,太公望說這是刑罰過於嚴酷的表現,說明殷商已經亂到極點了,可以出兵討伐了。於是武王選了三百輛戰車和三千名勇士,按照預定的日期甲子日出發,結果紂王被擒獲。這是因為武王知道殷商已經沒有什麽能夠與他為敵的了,他順應了形勢,利用了殷商的混亂,所以能夠輕鬆取勝。
武王到達鮪水時,殷商派膠鬲來偵察周軍的情況。武王告訴膠鬲他將在甲子日到達殷都的郊外,讓膠鬲回去報告。後來天降大雨,但武王仍然堅持冒雨行軍。軍師們都勸他休息,但武王說他已經讓膠鬲回去報告了甲子日到達的消息,如果不到達就會讓膠鬲失信被殺。於是他堅持行軍,最終在甲子日到達了殷都的郊外,並大敗殷軍。這是因為武王做到了言而有信,順應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