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處理事務時,如果失去了對細節和數量的把握,隻依賴表麵的信任,就會感到疑惑;如果失去了對大勢的洞察,隻依賴國家的強大,就會陷入危險。就像一條能吞舟的大魚,在陸地上卻鬥不過螻蟻。當權力均衡時,沒有人能夠命令對方;當勢均力敵時,沒有人能夠兼並對方;當治亂並存時,沒有人能夠糾正對方。因此,大小、輕重、多少、治亂這些都是我們必須仔細觀察的,它們是決定禍福的關鍵。
在古代,凡是文明的國家,交通便利的地方,都不需要翻譯就能交流,這樣的地方方圓三千裏。古代的帝王,會選擇天下的中心來建立國家,選擇國家的中心來建立宮殿,選擇宮殿的中心來建立祖廟。一個國家的土地,方圓千裏就已經足夠治理了,並不是不能更大,而是過大反而不如適中,過多反而不如精簡。分封許多諸侯國,並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順應形勢、保全威勢、廣結仁義。廣結仁義就能利益無邊,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就能安定。因此,觀察上古的曆史,分封諸侯多的國家,福祉長久,名聲昭彰。神農氏傳承了十七世,就是因為他們與天下共同分享權力。
帝王分封諸侯,離都城越近的封地越大,離都城越遠的封地越小。海邊甚至有方圓十裏的諸侯國。用大國來指揮小國,用重國來指揮輕國,用人數眾多的國家來指揮人數少的國家,這是帝王鞏固統治的方法。所以說,用滕、費這樣的小國來治理會感到勞累,用鄒、魯這樣的中等國會感到安逸,用宋、鄭這樣的大國會更加輕鬆,而用齊、楚這樣的超級大國就隻需要提綱挈領就可以了。使用的力量越大,達到目的就越容易。
商湯和周武王都是賢明的君主,但他們仍然需要借助形勢的力量,更何況那些不如他們的人呢?因此,用大國來蓄養小國是吉祥的,用小國來蓄養大國則是自取滅亡。用重的來指揮輕的能夠成功,用輕的來指揮重的則會失敗。由此看來,想要安定一個時代,保護百姓的生命,讓功名和銘刻的文字流傳千古,就必須擁有尊貴的地位和眾多的實力。隻有賢能的人才能夠製定法規來駕馭亂世,即使這樣的人才很少也沒關係。因為天下的百姓已經受夠了窮困和苦難,他們的困境越嚴重,帝王就越容易拯救他們。帝王就是百姓的救星。在水中乘船,在陸地上乘車,根據道路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這就是順應形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