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話

智謀是可靠的嗎?

字體:16+-

看《三國演義》的人,都很佩服諸葛亮足智多謀;而對於張飛,多半都笑他有勇無謀。古來許多政治上著名的人物,也常常以智謀的高下,作為衡量和選拔屬僚的標準。看來,智謀似乎是很重要的一種政治才能,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呢?

所謂智,便是指人們的聰明智慧;所謂謀,便是指人們對問題的計議和對事情的策劃。智是謀之本,有智才有謀,所以智比謀更重要。

但是,人的智慧決不是無限製的。要想任何東西都知道,擁有無窮的智慧,那不過是愚夫的妄想而已,實際上絕對不可能做到。所以,人們的聰明智慧可以區別為虛、實、真、假、大、小等各種類型。有一種人看來好象很聰明,嚴格說來,隻不過是假聰明或者是小聰明罷了,算不得真聰明,更算不得大聰明。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介紹“樗裏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他給我們留下的印象,總覺得樗裏子很“鬼”,有些小聰明,但是未必稱得起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曆史上還有許多被稱為明智的人物,結果也並沒有什麽真正值得佩服的聰明智慧。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戰國時代的情形是:“當是時,齊有孟嚐,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然而結果如何呢?齊、趙、楚、魏難道不是被秦始皇吞並了嗎?

這就說明,要是人們光憑著聰明智慧,想解決一切問題是行不通的。老子早在他的《道德經》中就大聲疾呼:“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然而,孟嚐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等等都不能照著老子的主張去做,這又是什麽緣故呢?

殊不知老子和後來的六國諸君,各執一偏,要麽就主張絕聖棄智,否定一切;要麽就憑著自己的明智,盲目自信。結果當然都不美妙。他們的毛病就在於不重視群眾的智慧。從這一點來說,後來的《淮南子》卻比他們都要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