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讀書心得:毛澤東讀(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尤其青睞二十四史,一部《二十四史》所包含的“幾千寒熱”令毛澤東“東方白”時,卻“歌未竟”。)

毛澤東讀《史記》評劉邦、項羽

字體:16+-

《史記》中記述的人物有帝王將相,有官僚地主,有商人學者,也有處於社會底層的人物,如占卜者、刺客、遊俠等,在上下三千年、縱橫幾千裏的廣闊曆史背景上,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曆史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個或雄奇悲壯、或婉約纏綿的曆史故事,做到了史學的嚴謹性和文學的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在《史記》記述的眾多風雲人物中,毛澤東矚目較多、評論較多的,要算秦末爭天下的漢高祖劉邦和楚霸王項羽了。毛澤東在經過一番對比後,評價說:“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據《史記》載:項羽與劉邦均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義軍將領。項羽率軍亡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隨即二人為爭奪皇位而逐鹿中原,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戰爭的結果,劉邦以弱勝強,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

關於項羽的敗因,司馬遷在《史記》中總結了幾條:一、放棄關中,心懷楚地;二、放棄義帝,自為霸王;三、自恃有攻伐本領,不知師法古人;四、欲以武力平天下。對於劉邦的取勝,司馬遷認為他能夠對有功的將士和謀臣給予應得的獎賞,而項羽則輕視有功的人,特別是對一些有見地的謀臣時常猜忌並予打擊,致使將士和謀臣離心離德。

劉邦當皇帝後,自己總結成功之道是善用了張良、蕭何、韓信:“運籌策幃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毛澤東在談到劉、項的成敗時,傾向於劉邦的自我總結。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