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大民:王誌綱話說中國人(繼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寫透中國國民性的力作。《吾國與吾民》讓外國人讀懂中國人,《大國大民》讓中國人讀懂中國人)

毛尖、燴麵、胡辣湯

字體:16+-

河南是個難寫又不得不寫的話題,河南人也是一群不好說但又舉足輕重的人。河南的輝煌標誌著中國的盛世,河南的問題也是民族性的深刻體現與濃縮。河南是中國的胎記。想讀懂中國,繞不開河南。

在大農業時代,河南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區域之一,是星漢燦爛的文明高地、數千年的糧倉、風雲變化的古戰場,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超級IP。河南前省委書記徐光春說:

一卷河南誌,半部中國史……數千年來,這一地區的政治安危關乎天下興亡,經濟起伏關乎國家強弱,文化盛衰關乎民族榮辱。

小時候,我對河南的全部印象,來源於一句俗語:

水、旱、蝗、湯,河南四荒。

其中的“湯”,當代治史者往往把它與抗戰期間駐守河南的國軍將領湯恩伯畫上等號。後來也有人考證說河南人民叫土匪為“老湯”,因此“湯”災應為匪患。無論是天災、兵燹還是匪患,苦難是我對河南的第一印象。

長大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對河南的印象成了信陽毛尖。多年來我嚐遍了各種綠茶,至今還認為信陽毛尖是綠茶之冠。愛屋及烏,我對於信陽也很有好感。

信陽可以說是最沒有“河南範兒”的城市,信陽人甚至連河南話裏最典型的“中”“弄啥嘞”都不太會說。處於中國南北地緣的分界,信陽很難逃脫“過渡”的命運。不過,“過渡”身份固然尷尬,但北人南相同樣也使得信**有交織融合的“混血”之美。

和河南接觸多了以後,我對河南的印象變成了一碗百吃不厭的燴麵,以至於每次去上海,都會一大早去一家河南人開的麵館吃碗羊肉燴麵。

我對燴麵的深刻印象源於一次考察。幾年前,我帶一幫企業家去中東考察,但沒想到大家對當地飲食十分不適應,全隊精神不振。這時一位河南老板站了出來,他居然隨身帶了一箱燴麵,再加上貴州的“老幹媽”,一下子成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老板們爭先搶食的美味。這一碗燴麵為考察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