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宋、明六百年風流之後,江西在清代明顯開始後勁不足,所幸底蘊深厚,還足以支撐。隨著近代以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降臨,江西如同一個有著悠久傳承的耕讀世家,在工業時代宣告黯然落幕。
關於江西的衰落,很多人認為與太平天國之亂有關。太平軍與湘軍兩軍反複交戰十餘年,江西正是主要戰場之一。經此一役,江西的社會、經濟遭受到了重大打擊,城鄉殘破、田地荒廢、民戶流散、財力匱乏,從而奠定了江西在近代衰落的格局。
但是,在我看來,太平天國戰亂屬於偶發事件,並非事關方向性、全局性的挑戰。同樣受災嚴重,江浙在戰後迅速恢複了元氣,而江西卻從此一蹶不振,可見太平天國運動並非江西衰落之罪魁禍首。透過現象看本質,江西在近現代遭遇的發展困局,有著更加廣泛的現實意義。
近代以來,中國各地發展日趨失衡,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域差距不僅未見縮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當然,這再也正常不過,齊頭並進本來就隻是空想。區域發展失衡的真正原因,並非世人所津津樂道的所謂東西差距、南北差距,而在於“格”與“局”之間的順應與錯位。江西真正的問題在於客觀、主觀兩方麵的雙重錯位。
從客觀上而言,江西在近代被拋離了中國經濟發展主軸線。
經濟發展主軸線的重要性,從古至今一脈相承。江西在宋、明年間之所以能縱橫天下,正是因為它位於“北京-大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中國經濟發展主軸線上。近代以來,這條主軸線迅速旁落,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三條。首先是沿海線,從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到廣東,這六個地方的經濟總和,占據了中國的一半。另一條軸線是沿長江經濟帶,從上海、武漢、重慶到成都,一係列沿長江城市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第三條軸線就是沿“京廣鐵路”城市帶,如石家莊、鄭州、長沙等。除沿海、沿江、沿線這三大軸線上的少數城市外,廣大內陸省份普遍存在發展滯後的現象。寥寥幾個集全省之力打造的區域型中心城市,也同樣麵臨動力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