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大民:王誌綱話說中國人(繼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寫透中國國民性的力作。《吾國與吾民》讓外國人讀懂中國人,《大國大民》讓中國人讀懂中國人)

江西風華,東南樞紐

字體:16+-

江西步入盛局,始於宋、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在路過洪州(今江西南昌)時,寫下轟動文壇、流傳千古的佳作《滕王閣序》,其中對江西極盡溢美之詞: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不過,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這些讚美的辭章與其說是對當時江西情況的寫照,倒不如說是對幾百年後的江西的預言。

宋、明年間,號稱“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的江西地區,經濟富庶、文教發達,尤以文學成就最為突出。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黃庭堅、楊萬裏、陸九淵、薑夔、湯顯祖……無一不是聞名天下的文壇巨子。這一連串名字,不僅是江西文學史的主角,也是中國文學史的主角,至今仍讓人生發高山仰止之情。

在名家大師如過江之鯽的背後,是江西文人士子作為集體呈現的精彩演出。在明初建文二年(1400年)、永樂二年(1404年)的殿試中,江西人不僅包攬前三甲,而且前十名也占據大半。這種某個地區連續兩科包攬前三名的現象,在中國科舉史上絕無僅有。隨即也引發了曆史上極為有名的“南北榜之爭”,其背後固然是北方人對於南方人壟斷科舉的不滿,但也從另一個側麵標誌著江西人才之盛到達了頂峰。

在江西內部,以吉安為代表的“廬陵文化”(吉安為廬陵府治)、以撫州為代表的“臨川文化”(臨川為撫州府治)堪稱兩大支柱。吉安號稱“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寫春秋”,慷慨赴死、仗義死節的文天祥正是吉安人。“三千進士”並非虛數:從唐至清,吉安地區前後出了三千多名進士,其中有二十一名狀元。明朝年間,江西全省一共考中進士三千多名,吉安一府的竟然將近三分之一,超過了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個省加起來的總和,與江浙相比也不遑多讓,以至於形成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