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大民:王誌綱話說中國人(繼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寫透中國國民性的力作。《吾國與吾民》讓外國人讀懂中國人,《大國大民》讓中國人讀懂中國人)

火鍋話巴蜀

字體:16+-

火鍋是風靡巴蜀之地的共同愛好。成都和重慶的區別,從這股火鍋旋風中也可一窺究竟。

川菜最大的特點就是化腐朽為神奇。曆史上的巴蜀雖為“天府之國”,但勞苦大眾依然很貧窮,川菜中許多叫得響的多來自民間,甚至是底層階級的創造物。火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火鍋在中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戰國。如今風靡全國的麻辣火鍋,則發源於清末民初時期,是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上討生活的船工纖夫們喜愛的街頭大眾飲食。最開始的火鍋食材大多是牛羊下水,蓋因朝天門碼頭有屠宰牲口的屠戶,宰牛後隻要牛肉、牛骨、牛皮,內髒等一概不要,任其順江漂走,岸邊的水手、纖夫們將其撿回,加入辣椒、花椒等調料一鍋煮,沒想到竟然鮮美無比。

日後逐漸有人經營起這門生意,而且幾乎成了中國最早的自助餐。涮菜用的鍋以鐵片縱橫分為九宮格,食材均放在碟內,食客自備酒水,自選一格,站在攤前,且燙且吃,最後按空碟子計價。這種廉價實惠的又能驅寒、祛濕的吃法,迅速受到碼頭力夫、販夫走卒和城市貧民的歡迎,名聲也流傳開來。但是,聲名遠揚並不代表能登大雅之堂。重慶人雖然發明了火鍋,但失之於粗拉,在早期,店家使用的湯底經年不換,所以被稱為“老灶火鍋”;再加上當時的火鍋多在豬圈旁的平整之地上搭棚開灶,因此也被稱為“豬圈火鍋”。

1980年我第一次去重慶,專程去老灶火鍋店體驗,一是解饞,二也是慕名來訪。在逼仄的火鍋店內,一個老頭和幾個年輕人共用一鍋,黑紅黑紅的湯底分成四五格,老頭默不作聲專心吃,年輕人們卻在吆五喝六地喝酒劃拳。稍一觀察,就發現這老頭在悄悄使詐,他放進鍋裏的都是五毛錢一碟的豆芽、白菜,撈出來的卻是鱔魚、鵝腸、毛肚等,而旁邊那些年輕人卻隻能撈起豆芽、白菜。原來,這些年輕人把好的菜品往鍋裏一倒後,就隻顧著喝酒劃拳,老灶火鍋的九宮格底部連通,老頭用筷子慢慢攪拌,隻要使對巧勁,就能讓年輕人的格中的毛肚等“遊”過來,讓自己的白菜、豆芽“遊”過去。我心裏不禁暗想,遊來遊去的恐怕不止食材,而且還有不知多少食客前赴後繼的口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