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

第一節 靠不住的國際糧食市場

字體:16+-

一、菲律賓之痛:元首外交隻為求購大米說起來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菲律賓,一個將近9000 萬人口的國家,在東南亞地區人口並非最多。

它氣候條件優越,特別適合稻米種植,著名的國際水稻研究所都設在它的境內。直到20 世紀80 年代,菲律賓還是稻米出口國。但正是從70 年代開始,菲律賓開始了其頗為自豪的“外向型工業化”進程,從開始時工業品隻占全部出口額的7%,到21 世紀初占到了90%。驕傲的菲律賓人逐漸放任了本國的糧食生產。他們滿足於年最高進口大米沒超過220 萬噸的狀況,認為隻要工業發展了,手裏有錢了,靠進口大米也能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但他們想錯了。

第一個想錯了的是,進入21 世紀以來,在菲律賓大米生產的增長率維持在1.9% 的低水平上時,菲律賓人口增長卻達到了年均2.36% 的水平,相應的糧食消費(主要是大米)需求上升——2006 年菲全國大米消費量都還隻是1059 萬噸,到2008 年卻增加到了1205 萬噸,增長速度不可謂不驚人。相應地,菲大米缺口不斷加大,進口壓力逐年增加。

第二個想錯了的是,國際糧食市場特別是大米市場,並不是個容量很大的市場,一旦市場上有什麽風吹草動,價格隨之飆升不說,即使有錢,還可能因為大米出口國的禁售而買不到。

2008 年的菲律賓就遇到了這樣有錢也買不到大米的時候。元首外交,這個時候被迫用在了求購大米的事情上。

4 月的馬尼拉,時任總統阿羅約著急上火。她到越南訪問,要求越南承諾供應150 萬噸大米,但越南隻答應了100 萬噸,其中還有70 萬噸是去年已經簽過合同的。沒辦法,又到柬埔寨尋找出路,緊接著又邀泰國總理訪問,商談6 月份泰國向菲輸出大米。即使如此,阿羅約總統還保持了適當的風度。她安撫自己的百姓說:“政府從泰國進口大米,不是因為大米短缺,而是為了使大米價格穩定在一個較低水平上,因為大米生產成本仍然略高於普通的菲律賓人所能夠負擔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