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叢書:威爾第

安魂彌撒曲

字體:16+-

1873年5月22日,89歲的曼佐尼過世了,遺體在米蘭的市政廳裏供人瞻仰。威爾第沒有去參加喪禮,他太難過了,不能自持。喪禮過後一星期,他才前往米蘭,獨自到曼佐尼的墳前憑吊。接著,他向米蘭市長建議,要親自寫安魂彌撒曲,在曼佐尼的首次周年忌日上演出。印曲譜的費用他自己出,米蘭負擔表演的費用。之後,該安魂曲的版權便屬於威爾第。米蘭政府同意了。

威爾第決定獨立完成整首彌撒曲,親自選歌手、合唱團,並訓練他們,還在表演中親任指揮。這期間,威爾第眼裏的“壞蛋馬利阿尼”病逝在熱那亞。他未參加葬禮,卻不勝惋惜:“真是藝術界的大不幸!”

威爾第和斯特雷波尼在巴黎度夏並寫安魂曲。新歌劇院在1874年完工,次年啟用。

4月曲成,威爾第將它寄去給裏科爾迪,然後選了合適的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為演出地點。這是難得的盛事,而威爾第寫成的更是曠世傑作。所有批評家皆一致承認演出非常好。斯托爾茲是主唱的女高音,樂團人數上百,合唱團則有120人。三天後,威爾第又在史卡拉指揮了一場,法西奧指揮了兩場,聽眾都瘋狂鼓掌。

也有人諷刺說,威爾第所得的榮耀使曼佐尼黯然失色,他是利用曼佐尼出風頭。或許威爾第應該寫首壞東西,這樣就搶不走曼佐尼的榮耀了。

還有一點爭論不休的,是有人以為威爾第用的雖是宗教詞文,寫的卻是非宗教音樂。結尾處並不是宗教傳統上的“阿門”,也見不著慈藹的上帝或代為求情的允諾,有的隻是越變越小的力量與繼續的不確定。這個便是威爾第所說的“人類生命中的命運”。

這個問題威爾第始終未給予明確的解答,正反映出19世紀末人們對宗教的越來越不肯定,達爾文和新科學已經開始動搖傳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