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叢書:玄奘

大乘與小乘

字體:16+-

除了聲明、因明以外,玄奘還學習了許多其他的知識,把其他學派的內明也變為自己的外學,如婆羅門的《吠陀》中的古哲學,以及當時流行於印度的各派哲學等。不過真正使玄奘被稱為大師的,還是其在佛教本身的內明方麵的造詣。玄奘頗具一代宗師的氣概,因為他是當時少有的大、小乘兼修的人,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麽是大乘和小乘。

就字義而言,“乘”就是四匹馬拉的車,在這裏它的意義是指運載眾生,使各人到各人應該在的果地,果地就是修道以後所到達的境地。“大乘”就是指大車子,“小乘”就是小車子的意思。最初的佛教是小乘教,大乘佛教是後來逐漸發展而成的。就其宗旨而言,小乘教主要在於求個人獲得涅槃,從人生的痛苦中解脫,所以說它是一部小車子;而大乘教則更為包容,由小我而趨於大我,求全人類(甚至所有生物)的涅槃。他們甚至自願不入涅槃境界,跳入輪回當中,以便在人世間普度眾生。

以上是就它們所追求的理想而言,然而要是從形式和某部分宗教的內涵而論,大乘教卻不符合當初佛陀的革命精神。最初的佛教徒,尊佛陀為偉大的教師而不是神明。他們采用新興的方言作為傳教的語言,而不用被視為神語的梵文。佛教教義是簡單的教義,是為超脫原婆羅門教煩瑣的神權思想及製度而產生的無神主義,它的教義大體不出四諦、八正道的範圍。但是後來佛教逐漸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出現了大乘佛教,因為這是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所以也很難確定大乘佛教出現在什麽時候。至於演變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傳教方便,為了與婆羅門教競爭,也可能是本身的理論發生了變化。胡適曾經說過:“大乘隻是一部更大的車子。佛教傳播既遠,異義增加了,原來的小車子裝不下了,不能不別尋一部更大的垃圾馬車……印度教化的傾向,把原來佛教革命的精神完全毀滅了,咒術等一律回來,遂成一部無所不容的垃圾馬車。”不過這種變化的結果,就是讓佛教更適合於上流社會的印度人,以及印度以外的各民族,最終得以廣泛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