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老中医

第八百九十二章 再接再厉(上)

字体:16+-

听完了贤婿的理由,杜老爹皱了皱眉头,对着李胜利伸出了两根指头。

李胜利这边也有眼色,将烟递上去,给老丈杆子点着,就任他坐在凉亭里长考了。

“提工资,负担太大!

说说你的看法,我边听边想。”

深吸一口,吐出一阵烟雾之后,杜老爹也没让李胜利闲着。

提工资,单是单位职员一关,就负担极重。

下海如今已经成了潮流,单位留不住人材,也是让人扼腕的。

为此许多人也提了意见,什么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这点,杜老爹也认,但就是无力改变。

动了职员工资,从上到下,一月提十块的工资,可能就是几亿十几亿。

一月十块,显然不足以应付市场的价格涨幅,提二十、三十、五十,没钱,两个字,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了。

“爸,跟市场有关的先提工资,跟市场无关的,先做观望。

有利有弊,自然有人欢喜有人愁么!

王前进在南边的建筑公司,一线工人的最高工资,已经破了两千大关。

只要肯干,一天干一个半班,那就是平均八百一千的工资。

有些技术岗,只要舍得熬,最高已经破了三千块。

这类工资虽说是特例,但我们手里的合资厂有不少。

以工人工资,倒逼单位职员为了饭辙,投身市场大潮,或许也是最省力的抉择了。

如今单干了,农村的副产品,不仅增加了种类,更增加了数量,这些有一多半都是在计划之外的。

如今倒个鸡蛋,贩个菜,一月也有几百收入的。

双轨之后,价格还要进一步接入市场,物价大涨之后,许多职员怕是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就要去下海经商的。

剔除这些坐不住冷板凳的,将原本有限的资金,用于更少的人员之上,工资自然而然就涨上来了。

我看这些合资的厂企,在盈利之后,就要逐步的增加工资的支出了。

一两千、两三千算是特例,定个三百,还是没什么不妥的……”

早在贤婿李胜利从港城回来之初,翁婿两人就谈过下海的话题。

如今贤婿这边使出了绝户计,用工资跟物价,倒逼职员下海。

路子是不错,但这也是舆论的焦点之一。

考学毕业参加工作,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走了一两千年,也算是人人熟悉的上进门路。

但现在市场破坏了这个门路,如贤婿李胜利所言,一些所谓冷眼旁观,但内心躁动的人,已经提出了异议。

上面派去琼海的调研团队,不少年轻人见了南边的生机之后,纷纷辞职下海。

这种结果,既令人痛心又令人欣慰。

贤婿的主意虽说有些绝户,但如今看来执行的难度并不高。

之前津门港存着的几百条生产线,以及后续来的生产线已经纷纷投产。

这些产线都是不要现钱,打着合股的名义放下去的。

这么多的合资厂或是半合资厂,一下提了工资。

按照如今科员三四十的工资算,三百,差不多就是十倍的增幅了。

算算产线及合资厂能惠及的工人,按照经济班的说辞,至少能给市场提供几十亿的流动性。

加上市场上那些提前吃螃蟹单干的,只要厂子出的产品大差不差,这点还是可以做到的。

“胜利,涨了工资就短了利税,拆东墙补西墙的法子,真的能行吗?”

虽说一直在学习,但对自家市场的认知,别说是杜老爹了,许多经济专家也只能做事后的诸葛亮。

现在站出来,言之凿凿的说市场的原理,没人有这个本事的。

有些人或许会蒙对一节,但上下不连贯的理论,放在市场上也是经不起检验的。

在这方面,李胜利的经验就是十足十的可靠了,因为除了实践得来之外,还有事后诸葛亮的弥补办法。

这些在现在看来是了不得的经验理论,但在后世,无非就是茶余饭后、诊室之内,人人都能说上两句的谈资而已。

经验的得来,是付出无数代价的,不管是双轨还是将来的闯关,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不用这些手段尝试,直接用西方经济专家的休克疗法,那才是作死的行为。

北边以后就是这么来的,结果死了一个彻底。

“爸,这可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是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咱们之前就有工农业剪刀差,难道还要将企业的利润全部拿走,再来一个工商业剪刀差吗?

没了涨工资带来的内需,那些个出口创汇的企业,会在老美引起的通胀肃杀之下,纷纷破产倒闭的。

钱可能是利税的一部分,但厂子计划外的盈利,不该拿出来给工人一部分吗?

仅靠现在大多数人三五十块的工资,如今市面上的厂子,在肃杀之中,能活下来的会有多少?

难道要关停这些厂企,重回计划吗?

步子已经迈出了,我们已经远离了起步的地方,再回头,您知道落脚之地在哪里吗?

既然已经迈开了步子,就不能再回头了,只能再接再厉,将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走下去了。

爸,我之前也说过,咱们的市场从来都不是自有的市场。

涨工资就是调控手段。

现阶段从合资厂开始,结果可行,就如考核细则一样铺到其他厂企。

考核是第一步,按照新收益重新分配是第二步。

这样一来,工人的工资高了,有些人眼红了,厂子的内部竞争就会更加的激烈,这种内部竞争越是激烈,厂子的活力也就越高。

等这些人在厂子那边得到历练之后,职员的工资又涨上来了。

或许这些人还能继续将企业的活力带到单位,这样一套以涨工资为动力的自我循环,就能勉强转动起来了。

这就跟老美贬值美刀一样,他们贬值了美刀,就要增加美刀纸币的发行量。

我们这边也是差不多的样子,工资涨了,流通的纸票就不够用了。

‘钱冒了’这样的话,您就没听过?

从大团结到老人头,咱们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老美印钱拉动内需,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

钱冒一冒,我们再适当的多印一些,多印点老人头,成本低不说,市场的活力也会增加很多的。

无非都是烂在自家锅里,金圆券贬值的前段,就是这么个路数。

货币对应市场上的商品贬值,只要咱们市场上的产品不缺,不过量印刷纸票。

将来广场协议带来的肃杀,咱们这边就能降到最低的程度。

再配合赤脚医生带动的农村作坊、城镇工厂,增加的这部分收入。

只要咱们藏好了内需,将来就有自救的手段。”

贤婿李胜利说到市场流动性的时候,杜老爹这边就踩灭了烟头,手里换上了钢笔。

按照他学到的经济知识,贤婿这套以涨工资为动力,带起的内循环,还是有其道理可言的。

但究竟是否有可执行性,还是要经过周密论证的。

印钱,可不是张张嘴就能来的。

如贤婿所说,有金圆券的前车之鉴,当年印制老人头的时候,就有人提过。

如今看来,许多人的眼界依旧停留在几十年前,并无创新。

而贤婿李胜利这个小年轻,却已经学会拿来就用了,只用金圆券的前半段,这个法子,倒也是比较新颖的。

“这对职员而言还是有些不公平。

但如你所说,有利就有弊。

农民种地苦,工人干活累,抽烟喝茶看报纸的,也该苦一苦了。

再给我一支烟……”

论到抉择,杜老爹这类人也是极为果断的。

合上手里的笔记本,再点一根烟之前,杜老爹这边已经做了抉择。

如贤婿李胜利所说,‘内需’这个词还是很有意思的。

杜老爹他们之前,也就此做过辩论,虽说在经济原理上,还是有跟现在的市场不贴合的地方。

但计划加市场,也是经济原理之中没有的场景,存在即合理,这个时候就要站起来说话了。

亲家的坚持,有些人的反对,看来他老杜又要出来唱反调了。

有了明确的思路,杜老爹这边就真正开始了他的长考,烟一支接一支的抽着。

李胜利站在一旁,一边递着烟,一边捡着烟头。

按规矩来说,中医基地周边是不允许抽烟的,但谁让坐在凉亭里的是老丈杆子呢!

“基地做的不错。

安排一辆吉普车,我要去山里的药田看一下……”

抽完了最后一根烟,如贤婿李胜利一般,杜老爹踩灭烟头之后,也捡起来放进了自己兜里。

从捡烟头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自家贤婿对于这个中医基地是格外上心的。

大致扫了几眼这个中医基地,看到许多施工的地方,都有民兵把守,杜老爹也清楚了中医基地,在贤婿心里的地位。

强夺这里,怕是会引的面前这个偏执的小年轻大打出手,这类场面,就不是杜老爹想看到的了。

许多人跟贤婿大打出手,只怕是要身死道销的,这点,在杜老爹看来,也是毋庸置疑的。

各自的手段不同,李胜利的江湖手段,就是主杀伐的。

这样的争斗真的发生,只怕也是半幅风雨的样子。

心里有了大概,杜老爹就只能避免这类事发生了。

于内而言,女儿、女婿的作用绝大,至于其他人的不恰建议,束之高阁就好……

坐着山上村的敞篷威利斯,裹着羊皮军大衣,看着如当年一样,穿着黑布已经泛白的皮袄,坐在副驾驶的贤婿,杜老爹也是感触良多。

虽说贤婿的衣着是讲究了一些,但十几年时间,总是这么一副短打扮的样子,就能说明自家贤婿的偏执。

“胜利,已经秋末冬初了,怎么还有人在山上劳作?”

一路顺着合抱石块铺就的山路进山,不久之后,杜老爹就看到了山上正在冬采的社员。

知道中医讲究颇多,杜老爹也没直接问,为什么不进行秋收,冬天在山里劳作的滋味,老杜虽说没有经历过,但他在山里打过游击的。

“爸,中药材讲究一个春采夏摘、秋收冬采,各类药材有各自的采药时限。

秋收,虽说可以增加药材产量,但药性还有一多半在地面之上。

入冬收摄之后,一些根茎类药材的药性才最好。

如果按照经济效益来说,秋收,自然是最好的。

但依据药性而言,有些根茎类药材需要入冬收摄之后采收。

有的根茎类药材,需要经过冬藏,春季生发的时候采收。

纯以经济效益论,药材的药性就要大受影响。

药材药性不足,中医师们依照典籍之上的记载,立方开药,也就多有不妥之处了。

山上村药王庙那边埋着的医界前辈们,都是致力于医理的返本归源,以及中药材的药性厘清的。

赤脚医生能在下面建功,也少不了这些医界前辈的功劳。

对药材药性,我们每年都会出一个参照,这也是中医之秘,不外传的。”

话说了一圈,又转回到山上村的土葬,坐在吉普车后座的杜老爹,也被贤婿生生给气笑了。

自家贤婿这人,不仅做事自成循环,还好以大势压人。

许多话他说了你听了,差不多就得照做,不做,自有恶果在等待的。

“你这说起秋收产量大,但药材药性不足。

我这还有个问题要问你,夏末秋初的时候,东北有三家企业,被下了破产警戒通告。

咱们这边没什么波澜,倒是岛上的媒体,做了文章,说是铁饭碗破了,由此引发了一些后续报道。

其中一家防爆器材厂,我们分析了一下,产品、管理上都没有问题,为什么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呢?”

说及破产通告,杜老爹这边也是眉头紧皱。

这也是双轨施行的原因之一,总有些人,要把这些厂企的困难归咎于市场。

但有些厂子,确实是因为受到市场的冲击,经营上举步维艰。

但分析之后,大多厂子的问题还是出在了自家身上。

管理不善、冗员过多、产品过时、积极性不高,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但像防爆器材厂这类,管理上没问题,人员上也没问题,产品一样没问题的企业,因为什么连年亏损,就需要好好分析一下了。

产品滞销,肯定是亏损的原因,但按照需求,这类产品是不会出现滞销的。

但滞销又是实实在在出现的,其余厂子不用这类防爆器材是原因,也不是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