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不科學

第一百零八章 不止是葉輪那麽簡單

字體:16+-

在全球漫長的文明史中。

水源。

是任何文明都離不開的一個關鍵詞。

華夏本土的水車、水錘,還有西方的阿基米德螺旋泵,都是古代人民為了供水創造出的工具。

但這些工具有一個算一個,體型巨大不說,大多也都需要在水源地工作。

並且它們主要的用途,其實大多是為了把水從低處運往高處。

縱觀整部古代世界史,幾乎沒有哪個文明能做到在不借助重力的前提下,實現水源的平地運輸。

無論是羅馬那震驚世界的古代城市供水係統,還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水力設施,其實都和平地輸水扯不上關係。

比如羅馬的供水係統由舊阿尼亞水道、新阿尼亞水道、馬爾齊亞水道、塔普阿水道、尤裏烏斯水道、維爾戈水道、安東尼亞水道等等組成。

這些水道的核心技術都是虹吸或者連通器原理,也就是說要有高度差或者**壓強。

這也是為啥羅馬引進來的水最先會供給到噴水池的原因,因為你壓根沒辦法堵住它……

所以羅馬的供水資源豐富是很豐富,這確實不假,但這指的是街上隨處可見的噴泉和龍頭,屬於公共設施。

居民們拎著個桶就能出去打水,自然非常方便。

而屋內和屋外供水,顯然是兩碼事。

除了在帕拉提諾山頂跳舞的奧古斯都大帝,哪怕在羅馬,也沒幾個人能舒舒服服的在家用水。

唐朝也是一樣,所謂的方便其實都止於門戶之外。

所以之前徐雲很疑惑,為啥老蘇能在主房那邊用到水井這邊打到的水呢?

無論是虹吸還是連通器原理,顯然都有個沒法解釋的bug:

那就是灌注的水量不夠。

一百多米長、直徑接近三十厘米的水管,二十桶水能填滿十五分之一都算多了。

同時還有很關鍵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