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流逝,黃忠與呂布率領的十一萬雄師,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陷編縣、鄀國、宜城、邔國、中盧等數座城池。
太平四年(公元197年)四月中旬,黃忠、呂布大軍已兵臨襄陽城下,於南郊廣袤之地安營紮寨,劍指這座荊州治所、戰略意義非凡的襄陽城。
至此,華軍以二十萬眾形成銅牆鐵壁,完成了對襄陽城的南北包夾,令城中軍民緊張至極。
劉表麵臨的幾個選擇有:奮起一戰,或屈膝投降,或借助水師之利沿漢水順流而下到雲夢澤中與華軍周旋,尋求一線生機。
每一選擇,都關乎劉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數萬荊州軍精銳的命運。
華軍的水師雖已屯紮於江夏,然其人數與戰船數量皆遜於荊州水軍,且實戰經驗尚顯不足,理論上難以全然遏製劉表借水路遁逃之圖謀。
然而,劉表卻無絲毫退意,他心中盤算著黃祖那邊的情況,誓要先肅清內部隱患,拔除那些蠢蠢欲動的叛徒,待時機成熟,便要與華軍正麵交鋒,一決雌雄。
到時候,真打不過,再坐船逃跑不遲。
然而,劉表對於黃祖的期盼,卻如同泡沫般脆弱,注定化為泡影。
原因無他,隻因華朝皇帝張循手握係統外掛,即便坐鎮洛陽,亦能洞悉襄陽城內人心向背,辨識出哪些人是誠心歸降,哪些又是詐降之徒。
在這盤錯綜複雜的棋局中,黃祖便是那企圖以詐降為餌的棋子,他妄圖先一步揪出背叛劉表的同黨,一舉清除叛徒,借此掌控荊州水師大權,再與華軍決一死戰。
然而,黃祖那看似天衣無縫的如意算盤,終究是要化為泡影的。
這一切的轉機,皆源於蔡瑁——那位手握荊州水師大權的重量級人物。在某個寂靜無聲的深夜,蔡瑁利用江麵巡邏的機會,讓親信部下與岸上的趙雲、黃忠取得了聯絡,將他以及蒯越、韓嵩等人意圖歸附華朝的決心悄然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