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冊封皇後甄宓並同娶四名貴妃的婚姻大事後,華朝皇帝張循於太平五年(198年)七月初親自主持了華朝曆史上第一次科舉的殿試考試。
這不僅是對人才的渴求,更是對全天下宣告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選拔方式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誕生,將打破原有的官員互相推薦製度,給寒門士子提供了一個公平考試做官的機會。
盡管張循對許多主動投降歸附的官紳士族采取了寬宏大量的政策,允許他們戴罪立功,但那些罪大惡極的士紳終究難逃法律的製裁,他們的親戚朋友也因此失去了做官的機會。
這樣一來,新生的華朝官員人數缺口變得尤為明顯。張循深知,僅憑記憶找到的那些漢末三國文臣武將,遠遠無法滿足國家的需求。因此,摒棄舉孝廉推薦製度,開放科舉考試,從廣大的寒門士子中選拔人才,成為了大勢所趨,也是推動曆史進程的關鍵一步。
盡管張循已經下令各地開設的小學、中學、大學,但培養周期較長,遠水解不了近渴。因此,科舉製度成為了目前華朝快速選拔人才的最佳選擇。
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縣試、郡試、州試、殿試,每一級都由張循親自指導各科學術大師統一出題,內容涵蓋儒學經典、諸子百家以及時政考察等多個方麵,旨在全麵考察考生的學識與見識。
縣試與郡試采用得分製,隻有超過60分的考生才能過關。通過縣試的考生被稱為童生,相當於後世的小學畢業生,可以從事一些簡單的文字工作和算數任務;而通過郡試的考生則被稱為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生,有資格成為官府或國企的普通吏員。
州試摒棄得分製,轉而采用排名製,依據各州總人口及當年報名人數,精心篩選出前10%-20%的佼佼者,賜以“舉人”之名,相當於大學生,舉人可直接被授予九品官職,踏上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