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逐日

第5章 鐵西廣場站

字體:16+-

通勤車到1號線鐵西廣場站的時候,是7點10分。地鐵口旁邊的粥店早已開門營業,摞在門口的蒸屜繚繞著縷縷熱氣,那是四五層的包子在加熱。趕早車的人坐在粥店,餐盤裏是一碗粥,或者豆腐腦,兩三個包子,一碟鹹菜,開啟平凡而忙碌的一天。

馬一錘每天在這裏等通勤車,熟稔粥店內外的情景,但他不在外吃早餐,王曼麗無論冬夏,確保他吃飽再出門。夫妻倆的感情,就在一餐餐粗茶淡飯中沉澱。

秋日的沈陽清爽怡人,街心帶狀公園的花抓緊為數不多的時光,開得猛烈盛旺,熱情的陽光給樹葉撒上一層金,有如萬千金箔閃閃爍爍。馬一錘沐浴著秋晨的美好上了車,選擇後排靠窗的位置坐下,閉起眼打盹兒。昨夜,他有點兒沒睡好,腦子渾渾噩噩的,每根神經都泛著酸軟,盡管人看上去精神煥發。中年人,往往給外界一種假象——看起來好人一個,其實卻像糠蘿卜一樣,一點點地往心裏爛。

在鐵西廣場站上車的人不太多,下站到保工街、肇工街、北二路一帶,上車的人逐漸多了。但不管哪個站,都在鐵西區範疇內,一個屬於工人階級的光榮街區。說它光榮,是因為它為共和國做出的幾十年貢獻沒法兒找量詞比擬。如果非要比,那它也是當之無愧的東方魯爾。就拿馬一錘來說,他是鐵西工人階級的第二代,鐵西的輝煌親身經曆過,那時候他爹在重型機械廠,他媽在中捷友誼廠。重型機械廠的底子,是日本人在1939年所建,當時號稱亞洲最大的鑄造企業。

中捷友誼廠比鑄造廠的曆史還早,在1933年的時候,它是日本滿洲工作株式會社,出工廠不遠是東北講武堂。解放後,稱沈陽第五機械廠,主要生產60炮、衝鋒槍和少量機床。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按照黨中央指示,第五機械廠部分北遷齊齊哈爾,改擴建成齊齊哈爾第二機械廠。解放後受捷克援建,周總理親自改名叫中捷友誼廠,六十年代根據中央加強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部分重要車間搬遷到寧夏,成立寧夏大河機床廠。說起來,馬一錘他媽也是中捷友誼廠的第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