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沐英說,周宣也知道其中的原因。
大明經過常年征戰才立國,如今滿打滿算也就二十年的光景,百廢待興,老朱肯定考慮過,未來的繼承者一定是要能夠休養生息的,所以朱標這位守成之主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而朱棣武功卓越,卻不適合當今的大明。
曆史也證明了老朱的選擇是正確的,朱棣在靖難之役取得成功之後,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將都城遷到了北京,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天子守國門。
第二件大事便是多次征伐蒙元,這個決定不能說錯,畢竟黃金家族的血脈仍然存在,隨時會卷土重來,痛打落水狗的道理人人都懂。
問題就在於這兩件大事全部是從純軍事角度考慮的,必然會勞民傷財,若非朱高熾監國,憑借著卓越的的內政手段穩定局麵,怕是朱棣在北伐途中後院就要失火了。
雖說朱棣被尊為永樂大帝,也多是體現在他的武功上,內政方麵確實差了不少,所謂的盛世不過是因為人口少,土地兼並不嚴重而營造出來的假象。
一場土木堡之變,大明便有幾十年沒有緩過來,正因為地基不牢靠。
當然,老朱不會讓朱棣當皇帝,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棣的血統問題。
明史記載朱棣是純漢人血統,但經過曆史學家考證之後,得知朱棣其實有一半高麗人的血統。
一個沒有純正漢人血統的兒子,老朱這位驅逐韃虜光複中華的皇帝,自然是看不上眼的,即便再有能力,在老朱這裏已沒有了任何機會。
周宣知道這兩個原因,也就知道朱棣是不可能坐上皇位的,何況這個時空的曆史走向已發生了改變,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更加輪不到他。
不過周宣考慮的不僅僅是老朱下一代的問題,孫子輩的問題同樣重要,大明就好比一個剛上學的小學生,前三年正是打基礎的時候,關鍵時刻不能出現任何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