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驤自討沒趣,心裏更加憎恨周宣,真不知道這小子哪裏好,陛下這麽維護他。
朱元璋沒搭理他,還在專心的聽著,周宣開始講治國之道了,這不僅僅是講給朱標聽的,連他都開始好奇,這小子能有什麽高論。
不過有一點他是很認同的,那就是與時俱進,這讓朱元璋開始反思,太廟的那塊祖訓碑,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
朱標明顯陷入到沉思中,作為老朱欽點的接班人,智慧自然沒得說,從周宣灌輸的思想中,似乎讓他陷入到迷茫當中。
“太子殿下現在應該沒有答案,下官知您經常代萬歲巡視地方,應該自認為見過民,不過您見到的所謂的民,並非真實,想要製定符合民情的國策,就要深入民間,這才是關鍵。”
“請問先生,什麽才是真正的民?”
“那就要太子殿下自行領悟了,雖然可能會有很多人反對,但是臣還是建議您經常微服私訪,這樣才能夠看到真正的世界,作為君主,不應該隻從官員口中和奏本中想象大明江山。”
周宣想要朱標成為一個合格的君主,就必須要讓他看清楚大明江山的發展方向,而民意就是最為直觀的體現。
老朱之所以當皇上當的不錯,正是因為他就出身於民間,知道百姓需要什麽,即便當了二十年皇帝,但社會發展的不快,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前提下,他製定的國策依舊可行。
但從朱標這一代開始,就已經逐漸脫離百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上人,一個不了解百姓,不了解民間的皇帝,即便是個好皇帝,也需要大量的能臣輔佐,而非一人的聖明。
朱標還不到三十歲,正是男人最好的年紀,如果能夠深入民間的話,將來登基之後,想來成就不會比他爹差。
這就是周宣鼓勵朱標走出去的原因,位居深宮,遙控天下那一套,在後世的信息時代都不太能行得通,更不要說消息更為閉塞的大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