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产和教育的思维,让朱高燧在这个封建时代显得尤为特殊。
他毕竟是从现代穿越而来。
并不讲究封建时代的那些愚民制度。
古代的封建管理者会将百姓视为自己的财产。
将他们视作可以剥削的对象。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才会选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
以这种方式批量制造出只听从于国家指令,而没有自我意识的读书人,来帮他们继续治理百姓,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剥削这些劳苦大众!
可是朱高燧与他们的思想不同,朱高燧需要的是天下大同,需要的是这些百姓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书读,他们能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去与那些上流人士进行竞争,而不是向下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
不过他对高光义的协助可并不是免费的。
他答应帮助高光义修建港口,并且帮助他教育百姓。
而作为回报,高光义必须要把琉球的资源交由自己进行开采。
他从中汲取了一部分利润作为回报,而另外的大多数则会交由高光义用于巩固琉球的基础内政。
他的这个提议在旁人看来可能较为苛刻,可是在原本已经怀揣着灭国思想的高光义看来却无疑是自己的救星。
哪怕此战结束以后自己要归顺大明。
哪怕从此以后自己要卸去琉球王的头衔,转而成为大明麾下的一名藩王。
可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家国百姓,能够让自己的子民免于战争的波及。
高光义愿意做出这样的付出!
就这样朱高燧与高光义一拍即合。
而他此次回京也终于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所有任务。
沐王妃的父亲此时已经辞去了官职。
为了能够让王妃与父母时常相见,朱高燧将自己的岳父,岳母一并迁居到了福州,让他们与那些文士,工匠们的家眷住在一起,也方便王妃能够时常往返福州探望他们。
做好了一切安排,朱高燧准备再度起身,返回琉球。
而在这之前他还有一件事情要办。
这天傍晚他来到宫中。
并在乾清宫见到了父亲朱棣!
自他回京的这段时间里,朱棣几乎是每日笑容不断,这位昔日里叱咤风云的永乐大帝,到如今也只是一位孤独的老人。
大儿子优柔寡断,让他迟迟不敢将皇位传给对方。
二儿子虽然最像自己,可偏偏有勇无谋,性格又太过偏执。
如果真将这国家传给对方的话,那大明一朝的百姓说不定还要再遭受怎样的波折,而他这个靠篡权登基的永乐大帝也不知要再经受几世责骂才能偿清自己篡位的恶果。
相较于他二人而言,三儿子朱高燧还算是让他较为放心的一个。
他知道当初若是没有朱高煦的窜动,仅凭朱高燧一人是绝无胆量发动兵变的。
他也知道自己这个三儿子权术不如大哥,勇武不如二哥。
将他派出海外就藩是朱棣情不得已,同时也是最让他后悔的一件事情。
这些天里他一直辗转反侧。
他甚至曾想到过要将朱高燧强行留在自己的身边,不许其再次返回小琉球。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这个小儿子,能够免受其在刀光血影中再遭波折。
当初靖难之役,朱高炽奉命镇守顺天府。
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则是跟随在他的身边东挡西杀,为他坐稳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直至如今他还记得朱高燧受伤的那天夜里,他守在对方的营帐外面一夜未睡。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怕是出身于皇室的朱棣也同样如此。
天底下的爹娘哪有不疼自己儿女的?
看到军医在朱高燧的营帐里奔忙,朱棣真恨不得当时那一刀能砍在自己的身上。
直至如今他还清晰记得朱高燧那一刀落在什么地方,那一刀留下的伤痕有多深,有多长!
他已经听锦衣卫汇报过了,知道朱高燧已经将自己的岳父岳母提前迁往福州。
一想到自己即将与儿子再度分别,朱棣就觉得自己心中百味杂陈。
今天他甚至取消了早朝,只是在乾清宫中独自休息。
说是休息,其实只不过是这位年迈的永乐大帝经受不住再度分别而已!
朱高燧一路来到皇宫。
却被大太监王景弘截停在了乾清宫的门前。
“赵王爷,陛下身体不适,如今正在休息,您若有什么事情想要通禀,还要先容奴婢传达一声!”
闻听王景弘此言,朱高燧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陛下身体不适?有没有请御医前来检查过?”
“陛下不准奴婢宣御医前来!”
王景弘在说到此处的时候表情明显有些微妙。
朱高燧看出了他话语中隐藏的含义,于是微微颔首,开口对其说道:“既然如此,就有劳公公向陛下转告一声,就说我不日即将返回琉球,今日想与陛下再见一面,以表离别之情!”
王景弘转头进了乾清宫。
而朱高燧则是探手入怀,取出了一封提前准备好的图纸。
这张图纸是他之前在岛上便已经准备好的火枪图纸。
如今大明军队虽然已经大举列装了火铳。
可是那种造型简单的兵器却因精度欠佳,射程太近而难以大规模列装到军队当中。
朱高燧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强琉球岛上军队的实力,他特地绘制了火枪的图纸,并且改进了火药的配比。
通过这番改进,如今火枪的射程已经被增加到了三十丈的距离,相较于原本需要短兵相接,几乎贴脸才能打中的火铳,这种经过改进的火枪明显更适合于开阔战场。
他知道自己这位老爹从来没有放弃过扩张疆土的梦想。
尤其是在如今漠北三部蠢蠢欲动的情况下,朱棣更是随时都可能按捺不住寂寞,选择对漠北出兵。
他如今要将这张图纸交给老爹。
也是希望大明军队在征讨漠北三部的时候能够拥有更大的胜算。
毕竟原本的大明曾在漠北吃了不小的暗亏。
若是能够借此机会规避掉这一风险的话,那大明的国祚说不定能够继续延绵,总不至于落得一个愈发衰颓,最终被人从内部攻破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