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繼續在村裏發酵,吸引來更多躍躍欲試的村民。
村裏有名的巧手,做了一輩子傳統糕點的陳嬸,也聞風而來。
她不像其他人那樣扭捏,一進梁家院子,就徑直走到梁詠彥麵前,抓起一把準備好的江米,放在手裏搓了搓,又湊近鼻子聞了聞。
“詠彥啊,你這江米不行,太新,做出來的江米條不脆。”
陳嬸語氣直爽,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權威:“要用陳年的江米,吸水性好,炸出來才蓬鬆酥脆。”
梁詠彥一聽,頓時覺得醍醐灌頂。
他之前隻想著江米新鮮就好,卻忽略了這一點。
陳嬸的經驗,對他來說簡直是寶貴的財富。
“陳嬸,您說得太對了!我這就去換。”梁詠彥連忙說道,心裏對陳嬸的敬佩又多了幾分。
“這做吃食啊,就跟人生一樣,火候不到不行,過了也不行。這江米條看著簡單,裏麵的門道可多著呢!”
陳嬸笑了笑,露出缺了一顆門牙的嘴。
梁詠彥連連點頭,心想這陳嬸真是個活寶,說話一套一套的,卻又句句在理。
經過幾輪篩選,梁詠彥最終確定了五個工人。
經驗豐富的陳嬸,手腳麻利的劉叔,還有三個年輕力壯的村民,其中包括之前那個年輕的媳婦。
……
第二天,梁詠彥就在自家院子裏開始了培訓。
他先示範了江米的挑選、清洗和浸泡,講解得清晰易懂。
“江米要選陳年的,顆粒飽滿的,不能有黴變。清洗的時候要輕柔,不能把米搓碎了。浸泡的時間也很重要,夏天泡四個小時,冬天泡六個小時,這樣才能保證江米的口感。”
工人們聽得聚精會神,生怕漏掉一個細節。
年輕的媳婦還特意拿了個小本子,把梁詠彥說的要點都記了下來。
接下來,梁詠彥又演示了熬糖漿的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