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个关于造神殿的文字记录,如鸢看的特别仔细。
里面没直接提到造神殿,但是结合特征有些相似
“相传,在大历末年(大启的上一个朝代),有一处仙宫。”
“仙宫乃神仙居所,凡人不得见,唯有登云梯,有困难之人诚心祈祷,就会出现,降下登云梯,接引求渡者。”
“入仙宫者,得逞所愿,心念心成。”
“吾老年得一子,体质孱弱,有早夭之相,每每想起心痛有加,闻此传说日夜祈祷,盼仙宫降临。”
“然,仙宫之于凡人实在遥不可及,吾子已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犹不得见仙宫踪影,心中对仙宫的期盼只增不减。”
“吾心不诚。”
“在一个夜晚,吾子又一次生命垂危之际,吾终于得见仙宫!实现吾之所愿!”
“传说诚,不欺我,仙宫确实是神仙居所!”
如鸢再往后翻,没了,故事到这就结尾了。
很突兀,很离谱。
有种前言不搭后语的疯癫感。
看完故事的如鸢就有种这个感觉。
故事虽短,却全是漏洞,完全经不起推敲。
首先,故事的主人公听到了仙宫传说,因为自己儿子有病,就想上仙宫。
这时候看还挺正常的,当父母的信点不科学的东西很正常。
后面主人公的孩子要死了,仙宫出现,主人公欣喜若狂,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一定是仙宫救了孩子,主人公才会高兴?
如鸢却觉得不然,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太好,前面就有表示,那句“心中对仙宫的期盼只增不减”。
看起来他的注意力重点明显从孩子身上,转移到了仙宫上。
后面也没明说到底把儿子治好了没有,“实现了他的愿望”,肯定下意识以为是救了他儿子。
但也可能实现了别的愿望机会。
比如主人公自己登上了心心念念的仙宫。
还有一个疑点,之前那么多次祈祷为什么仙宫不出现,生命垂危之际才出现?
前面说主人公的孩子体弱,有早夭之相,肯定会以为这是孩子灾到尽头,神仙显灵。
可生命垂危也不一定是病,也有可能是人为。
“比如受伤了?”
萧大刚听着如鸢的分析,也觉得很有道理。
“孩子要死了,仙宫就出现了,难道是出了性命之忧才会出现?”
“那每天濒死的人多了去了,也没听谁说过仙宫。”
如鸢说,“是人祭。”
有的祭祀会用血肉之亲的生命来参与,以表达自己的诚心。
“用自己儿子?他不是为了儿子才找仙宫的吗?”
问完萧大刚先沉默了。
仙宫这种能心想事成的神仙地方,谁不想去。
利益到眼前,怎么可能不惦记。
舍弃掉注定会早夭的儿子,实在划算。
结尾的一句话说明他确实进了仙宫,没有提儿子半句。
“要我说这就是个故事吧,什么仙宫,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还真有仙宫这么神奇的地方?我不信。”
萧大刚没等到如鸢的回话,转头看她正一脸严肃的样子。
“这么离谱的故事你也信?”
“你也没证据证明这个故事就是假的,胡编乱造的。”
如鸢又找了找其他的书籍,都没能在找到关于造神殿的故事。
这本《江湖志怪》看起来时间很久了,页面泛黄,字迹潦草,装订也很随意,用点力就得散。
如鸢扯了扯装订书籍的线头,嗯?
她一撤书就散开了,书散落一地,她捡到了讲仙宫的那张,夹在其他书页中间。
这么一看,她看出了不同的地方。
这张纸装订的位置切口和其他的一比,光滑很多,没有毛毛糙糙的。
明显不是同样的纸。
只有这一张是不同的。
或许纸张能成为什么线索。
萧大刚看了说,“这是梨花纸,很珍贵,寻常人家用不起。”
他爱好书法,对纸就了解一些。
“那你知道不知道在哪能找到梨花纸?”
“不知道,你可以去问问李管家,他应该知道,府上东西一直是他采买。”
如鸢拿着梨花纸咣当推开门,人消失的没影了。
风一吹,卷死地上的纸张,更乱了。
萧大刚额角啪的爆出一个十字。
这死丫头就是来捣乱的!
如鸢找到李管家,问他认不认识这种纸。
李管家仔细检查,最终确定,“确实是梨花纸,因为其柔软度,和杂质少,闻着还有种淡淡的梨花香,所以就叫梨花纸。”
“但是因为原材料稀缺,造纸工艺也很难,很少有人会去生产了。”
“所以用的人极少,只有那些有权有势的会买这种东西。”
“能查到是谁买了梨花纸吗?”
“能的,因为梨花纸的珍贵,一般纸坊做出来就是定量的一点,谁带走了都会记录查到。”
“据奴才所知,目前还在制作梨花纸的只有两家。”
“一家是京城的红袖书坊,一家是卞城的赵记纸坊。”
如鸢问清两家的地址,就要赶紧去看看。
第一站就是位于京城的红袖书坊。
书坊有自己的造纸纸坊,一边卖书,一边造纸。
生意看起来不错。
如鸢走过去就问,“请问你们家有没有《江湖志怪》?”
“《江湖志怪》自然有啊,一共三册三个系列,够您看很久了。”
“您可以买回来自己欣赏,也可以选择租赁,用更少的钱看同样的书。”
如鸢让书童拿来她看看。
书童很灵快,立即就将江湖志怪全都拿了过来。
如鸢快速度的阅读,翻遍了也没找到她读的那本江湖志怪。
《江湖志怪》不是一个固定名字,任意的小故事放一起就是江湖志怪。
没找到她的那本,如鸢又问起梨花纸的事。
“这客官您可就来晚了,当月的梨花纸早就卖空了,您要是真想买,我现在帮您预约,一年之后您就能拿到货了。”
“一年?这么晚?”
“是啊,梨花纸产量太少了,喜欢它的人自然就早早订上了。”它把儿媳要的东西给自己
如鸢想套套话,“还是有钱人多啊,也不知道都是哪几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