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喬,還是抓緊去報到吧,光顧著看風景,基礎設施建設要拖到猴年馬月才能完成?”
鄧鳴泉無心繼續“欣賞”下去,滿口苦澀地催促著喬樹駕駛車輛返回正確方向上來。
“你就是天生勞碌的命!咱們都跑到月球上來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麽大一塊地皮,有的是發揮你本事的地方!”
由一大批相關行業的精英人士組成的“圓月重工”所實施建造的“廣寒宮”月球基地,在廣袤的平坦土地被許多透明且堅硬的玻璃穹頂罩著,從高空看去就像是些沒伸長脖子的小蘑菇簇擁在一起,這裏不僅有全球最頂尖的科研人員,更有著成千上萬的機器人在其間忙碌著,它們由智能終端指揮,有條不紊地按照既定藍圖修建。
月球表麵的建築造型獨特,這種名為“月壺尊”的樓房,就像是橢圓形的木桶,最高不會超過十層,建築整體就地取材使用月壤,完全通過3D打印技術來生產,在節約能源的前提下盡可能加快建造速度。
皮卡車越靠近基地中心區域,街邊的建築就越完善,看著規劃圖紙上的景象正一點點呈現在眼前,鄧鳴泉感慨萬千,經過數代人的積澱,終於厚積薄發展現出個人價值,才能走到了今天這一步,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偉大,還有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在此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很快鄧鳴泉就從這眼花繚亂的熱鬧景象裏看出異樣,施工現場幾乎看不到人類工人的存在,大量智能機械已經頻繁報錯,導致工程出現瑕疵。
由於智能終端的指令傳輸會受到各種地形限製,機械無法時刻保持準確工作,所以仍然要求工人們時刻做好監督,避免出現錯誤,三班倒的高強度工作下,理應不該出現這種紕漏才對。
鄧鳴泉疑惑地發問道:“我看到許多機器都出問題了,為何沒有工人監督、及時修正?人都跑哪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