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

第33章 這是比喻

字體:16+-

當趙諶喊出讓金人匹馬不得歸鄉的口號的時候,政事堂內的袞袞諸公們,都聽得呆了。

要知道,他們雖然看起來是失了智一樣的隻想著議和,可是不管是白時中還是李邦彥,或者是張邦昌和耿南仲,他們可都是學富五車的大儒,可能對金人不太了解,然而智商,總歸是足夠的。

宋朝的科舉很發達,還沒有像明清那樣隻考八股,通過科舉上來的官員可能有拘泥迂腐之人,但是絕對沒有傻的。

他們之所以想議和,首先是出自政治上的考量,徽宗那時候信任親近的大臣,全部都是主戰派,包括童貫朱緬等人,蔡京倒沒有,他已經致仕了,不過在背後推動也少不了這位奸相的影子。

而這批新上來的宰執,想要搶班奪權,就得展現出和前麵不一樣的樣子。

這一點和趙諶給趙桓出的主意,是一樣的。

畢竟徽宗這些年和他麾下六賊,確實把大宋搞得烏煙瘴氣,不光是普通老百姓,就連士紳官員也有很多深受其害,在這樣的情況下,顯示出和這幫人不一樣,也是一種政治正確。

而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宋朝堂上的這幫宰執,也確實被金人的凶悍嚇壞了。

宋遼之間,百年無戰,這除了讓西軍之外的宋軍基本沒什麽戰鬥力之外,也讓大宋這些管理層,對戰爭的殘酷性缺乏預估,對打燕京這件事有一種盲目的樂觀,總以為天兵一到,遼國百姓必然是簞食壺漿來迎天兵,結果各種出兵的準備都沒做好,以至於被遼軍打得慘敗,又隻能靠請金人出兵才拿下燕京。

要知道當時童貫率領的也是宋軍精銳,裏麵有大量的西軍,都是打過仗見過血的,卻還是在遼國的殘兵敗將麵前顯得不堪一擊,而依舊強大的遼國卻被金人在短短幾年內滅亡,這落在不知兵的大臣們眼中,金人的戰鬥力,簡直就是恐怖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