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時中這話,聽起來還是很有道理的。
說穿了在徽宗的窮奢極欲之下,北宋朝廷的財政還沒有崩,和北宋朝廷收稅能力很強有著很大的關係——汴梁的百姓要用磨來磨米,都得交錢啊!後世的大明要是有這個收稅能力,崇禎也就不用自掛東南枝了!
而且戶部這活,確實是個專業性很強的位置,差一點都不行。
白時中這話一說出來,趙桓就有些為難,看向了趙諶。
趙諶則是上前一步,冷笑道:“白相公這話,是不是說我大宋連一個能執掌戶部的大臣,都找不出來了嗎?”
白時中毫不畏懼:“並非白某妄言,實是如此!”
趙諶眼光落到了台下的戶部侍郎唐恪身上,此人也算戶部老人,修過河,帶過兵,在地方上也都有過任職,算是接替李梲的最好人選。
然而……他卻是個議和派,而且還是議和派的中堅。
所以在看到趙諶目光掃過來的時候,他立即就垂下目光,躲開了趙諶的目光。
趙諶在心中冷笑。
這就是大宋的官員,為了自己的利益,對國家的事情,無動於衷!
當然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徽宗上台之後,朝中的黨爭就越來越烈,別看蔡京把持朝政這麽多年,可是他中間也是幾起幾落,朝中的黨爭也開始從元祐年間的君子之爭,變成了隻看立場,不看實際,總之不是和自己一黨的,一定就要反對,就要打倒。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政開始糜爛,也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不過少了你唐恪,難道就找不出能用的人?
怎麽可能!
北宋的科舉相對來說還是很科學的,自從王安石改製之後,考試分成了詩賦、經義、論和策,相對來說輕詩賦,重經義、論、策,尤其是最重要的殿試,隻考策,試策有點像現代考公務員的申論,也就是出個具體的題目,考生來作答,能夠在試策中取得好成績的,基本對實操的理論會很精通,當官以後結合實際,往往就能做得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