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朝议进入尾声,气氛略显缓和之时,一名身着铠甲的传令兵风尘仆仆地闯入大殿,手中紧握着一卷紧急文书,神色焦急。他跪伏于地,声音因长途奔袭而略显沙哑:“八百里加急!下邳突发水灾,灾情严重,恳请陛下速做定夺!”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所有官员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那份紧急奏报之上。皇帝的脸色骤变,眉头紧锁,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灾情所震惊。他迅速接过奏报,快速浏览,每翻一页,脸上的忧色便加深一分。
苏蒙尘心中也是一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开始迅速在脑海中盘算应对之策。他深知,水灾不仅关乎民生安危,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粮食短缺、疫病流行等,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诸位爱卿,”皇帝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下邳水灾,诸位有何见解。”
重的灾难。但灾难之中,也蕴含着转机。臣有几点建议,或许能够为我朝解决当前的困境。”
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苏蒙尘的身上。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第一,臣建议立即调集粮食和药品,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派遣医术高超的御医前往灾区,防止疫病流行。”
“第二,臣建议组织灾民进行自救。下邳地区虽然受灾严重,但灾民们对当地的地形和情况最为熟悉。我们可以组织他们修建堤坝、疏通河道,既能够解决眼前的水患问题,又能够为日后的水利建设打下基础。”
“第三,臣建议实施以工代赈的策略。我们可以招募灾民参与朝廷的工程项目建设,如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蒙尘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便响起了一片议论声。有的大臣对他的建议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但也有的大臣对他的想法表示怀疑,认为这些措施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哼,黄毛小儿,你这些想法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实施起来却谈何容易?”一位大臣冷笑道。
“就是,你考虑过粮食和资金的问题吗?还有,组织灾民自救和修建堤坝,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我们朝廷哪有这么多资源?”另一位大臣也提出了质疑。
面对大臣们的质疑和嘲讽,苏蒙尘却毫不畏惧。他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诸位大人所言极是,这些措施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请诸位大人想一想,如果我们不采取这些措施,任由灾情蔓延下去,那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到时候,不仅灾民们会陷入绝境,我们朝廷的威望和统治力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至于粮食和资金的问题,”苏蒙尘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臣以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我们可以向民间募捐,鼓励富商大贾们慷慨解囊,为朝廷分忧解难。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向邻国求援,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毕竟,水灾是无情的天灾,我们不应该因为国界而袖手旁观。”
“至于人力和物力的问题,”苏蒙尘继续说道,“臣以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人力。下邳地区虽然受灾严重,但灾民们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和自救能力。只要我们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朝堂之上,大臣们听着苏蒙尘的陈述,渐渐地露出了思索的神色。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年轻的大臣所提出的方案,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远见。
可绕是如此,仍有些顽固的守旧派跳出来反对,并加以嘲讽。
面对众人的嘲讽与质疑,苏蒙尘的神色并未有丝毫动摇。他深知,在朝堂之上,言论往往伴随着风险,尤其是当他提出与传统观念相悖或需承担巨大责任的见解时。然而,他更明白,真正的智者不会因为一时的非议而退缩,而是会以更加坚定的姿态,用事实和行动来证明自己。
他轻轻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众人反应的淡然,也有对自己信念的坚持。“诸位大人,我理解你们的疑虑与担忧。每一项政策的实施,确实都伴随着挑战与困难。但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那些敢于在逆境中挺身而出,勇于尝试新思路的人,往往能够引领时代前行。”
苏蒙尘的目光扫过朝堂,语气平和而坚定:“关于粮食与资金的问题,我并非没有考虑。实际上,我已经草拟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其中包括了从民间募捐、邻国求援到优化现有资源调配的多种方案。至于人力物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给予灾民希望与方向,他们定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与我们共同克服困难。”
他稍作停顿,目光变得更为深邃:“再者,以工代赈的策略,并非我凭空臆想。历史上不乏成功案例,它既能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又能促进灾区经济的快速复苏,是双赢之策。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精细的规划与执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定能化危为机。”
皇帝看着苏蒙尘,眼中闪烁着满意的光芒。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开口:“苏爱卿所言极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臣子。朕决定,立即采纳你的建议,组织救灾工作。同时,朕会派遣得力官员前往灾区,协助你实施这些措施。”
“多谢陛下信任,微臣定不辱使命。”苏蒙尘躬身行礼,语气中充满了感激和坚定。
朝会结束后,大殿内的气氛逐渐松弛下来,官员们或三两成群地讨论着会议内容,或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公务地点。而在这一片忙碌之中,苏蒙尘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与他同科的进士们,那些曾经一同在科举路上奋斗的同窗,纷纷围拢过来,与他攀谈起来。
“苏兄,今日朝堂之上,你的见解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一位身着青衫的进士,面带敬佩之色,率先开口。他是苏蒙尘在科举考试中的挚友,名叫李文远,两人自那时起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文远兄过奖了。”苏蒙尘微笑着回应,语气中充满了谦逊,“我只是尽我所能,为朝廷分忧解难罢了。”
“苏兄太过自谦了。”另一位进士,张浩然,也插话进来。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是众人中的佼佼者,“你的策略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真是令人钦佩。”
随着张浩然的话音落下,周围的进士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围绕着苏蒙尘,七嘴八舌地讨论起他在朝会上的表现。
“蒙尘兄,今日你在朝上的一番言论,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一位身着青衫,面容俊朗的进士率先开口,他是当年科举中的榜眼,李文远,平日里与苏蒙尘交情颇深,但即便是他,也被苏蒙尘今日的表现深深震撼。
“是啊,蒙尘,你不仅提出了赈济灾民、以工代赈的妙计,还条理清晰地解答了诸多质疑,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另一位进士,张浩然,科举探花,平日里以学识渊博著称,此刻也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苏蒙尘的赞赏。
苏蒙尘微笑着拱手回应:“诸位过誉了,蒙尘不过是尽己所能,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谋福。今日之策,也是集思广益,非我一人之力所能及。”
“蒙尘兄太客气了,你的才华与胆识,我等皆是亲眼所见,实乃国之栋梁也。”一位身形瘦削,眼神锐利的进士说道,他是当年的进士及第,赵明辉,以善于观察和分析著称。
“更难得的是,蒙尘兄在众目睽睽之下,面对诸多质疑与嘲讽,依然能保持冷静与坚定,这份心性,实属难得。”另一位进士,王梓轩,科举中虽未名列前茅,但因其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在士林中颇有威望,此刻也由衷地赞叹道。
相较于年轻朝臣这边气氛活跃,之前嘲讽过苏蒙尘的那些守旧派老臣那边,气氛有些诡谲。他们或低头沉吟,或面面相觑,眼中闪烁着复杂的神色。
首辅大臣魏国公,面容威严,眉头紧锁,仿佛在心中权衡着苏蒙尘今日表现所带来的影响。他一直以来都坚守着传统的治国理念,对于苏蒙尘这种敢于提出新见解的年轻人,起初是抱有极大的怀疑和不满的。然而,今日朝上苏蒙尘那番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论述,却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年轻人。
“哼,区区一个年轻人,竟敢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词,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户部尚书刘大人,冷哼一声,语气中充满了不屑。他一贯主张稳重行事,对于苏蒙尘提出的赈济灾民、以工代赈的计策,认为过于冒险,不切实际。
“刘大人此言差矣,苏蒙尘虽年轻,但今日之表现,却非池中之物。他提出的计策,虽看似冒险,但实则深思熟虑,既能解决灾民之困,又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实为一举两得。”吏部侍郎王大人,平日里虽与苏蒙尘并无太多交集,但此刻却忍不住为苏蒙尘辩护。
“哼,王大人此言过于偏颇了。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也不能过于激进,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刘大人依然坚持己见,语气中带着几分挑衅。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魏国公终于开口了:“诸位大人,苏蒙尘今日之表现,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他提出的计策,虽有其独到之处,但也需要我们审慎考虑,确保其可行性。本公认为,我们不妨先派人前往灾区实地考察,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
魏国公的话,无疑给这场争论定下了基调。其他老臣见状,也纷纷附和,表示愿意派人前往灾区考察。虽然他们心中依然对苏蒙尘抱有疑虑,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确实有其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