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娘娘别回头,臣乃陛下

第47章 苏蒙尘赈灾

字体:16+-

回到晚春楼,苏蒙尘瞧见玲珑正坐在院子里,在月光下整理花草。她听到声响,抬起头,眼中满是关切。苏蒙尘走到她身边坐下,轻轻握住她的手。

“今天朝堂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苏蒙尘看着玲珑,缓缓说道。他将朝堂上的紧急奏报以及自己提出的应对策略都告诉了她。

玲珑认真地听着,眼中流露出敬佩之意。“相公,你做得很对。灾民们太可怜了,是应该尽快帮助他们。”

苏蒙尘苦笑了一下:“不过那些大臣们可没那么容易同意。他们觉得这些措施困难重重,还质疑我。”

玲珑皱了皱眉头:“他们怎么能这样呢?你是为了灾民着想,为了国家好啊。”

苏蒙尘点点头:“是啊,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考虑。不过我不怕他们的质疑,我相信我的方案是可行的。”

接着苏蒙尘又详细地跟玲珑讲了自己计划实施的救灾措施。玲珑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公,我觉得你想得很周全。不过那些大臣们会不会故意刁难你呢?”玲珑担忧地问道。

苏蒙尘轻轻摸了摸她的脸:“放心吧,我会小心应对的。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总会得到大家认可的。”

玲珑看着苏蒙尘,眼神坚定:“我相信你,相公。你一定会成功的。”

苏蒙尘微笑着看着她:“有你在我身边,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我会努力让灾民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苏蒙尘起身准备休息。玲珑拉着他的手,轻声说:“相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支持你的。”

苏蒙尘看着她,心中满是感动。他紧紧地握住玲珑的手,说道:“有你这句话,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苏蒙尘和玲珑彼此倾诉着内心的情感。他们的爱情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深厚,而苏蒙尘也在玲珑的支持下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苏蒙尘在晚春楼的庭院中,与妻子玲珑分享着朝堂之事。月光洒在两人身上,苏蒙尘详细讲述着救灾计划。

“此次救灾,最关键的是粮食与物资的调配。我已向陛下提议,从各地调运粮食,同时向民间募捐。”苏蒙尘目光坚定,带着几分忧虑。

玲珑微微点头,眼中满是信任:“相公,我相信你能做到。只是这过程恐怕不容易。”

苏蒙尘轻叹一口气:“是啊,不仅要应对大臣们的质疑,还要考虑到运输、分配等问题。但我不能退缩,这是责任。”

他接着说起向邻国求援的计划:“邻国若能提供帮助,对我们的救灾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会尽力促成此事。”

玲珑担忧地说:“希望一切顺利。那些灾民太可怜了,他们需要尽快得到救助。”

苏蒙尘将妻子轻轻拥入怀中:“放心吧,我会全力以赴。明日我就开始着手准备,争取早日让灾民们得到帮助。”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蒙尘忙碌于朝堂与救灾事务之间。他亲自参与各项工作,与官员们沟通协调。同时,他也不断关注着灾区的情况,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天,苏蒙尘回到晚春楼,一脸疲惫。玲珑看到他,心疼不已:“相公,你太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体啊。”

苏蒙尘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事,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只要能让灾民们尽快脱离困境,我辛苦些也值得。”

他又告诉玲珑,已经有官员前往灾区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会将灾区的情况详细报告回来,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制定方案。”

玲珑听着,心中为苏蒙尘感到骄傲:“相公,你做得很好。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苏蒙尘看着妻子,心中充满温暖:“有你支持我,我才能坚持下去。未来还有很多困难,但我会努力克服。”

在苏蒙尘的努力下,救灾工作逐渐取得成效。他的方案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朝堂上的质疑声也渐渐平息。

苏蒙尘与妻子玲珑相对而坐,月光如水,洒在两人身上。苏蒙尘眉头紧锁,声音低沉地说:“如今救灾进展虽有起色,但朝堂之上仍有反对声音。那些守旧派大臣,仍在质疑以工代赈的策略。”

玲珑眼中满是担忧,说道:“相公,他们为何如此固执?这明明是利国利民的良策。”

苏蒙尘轻叹了口气,神色凝重:“他们觉得这太冒险,且耗费巨大。但我坚信,只要妥善规划,定能成功。”

玲珑轻轻握住苏蒙尘的手,坚定地说:“相公,我相信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支持你。”

苏蒙尘看着妻子,心中满是感动:“我会坚持下去。为了灾民,也为了国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蒙尘为救灾之事日夜操劳。他频繁地与各地官员沟通协调,确保粮食和物资顺利运往灾区。同时,他也积极组织民众参与救灾工作。

一天,苏蒙尘收到消息,前往灾区的官员传回了详细报告。他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

朝堂上,苏蒙尘看着报告,面色严肃:“根据报告,灾区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我们必须加快救灾步伐。”

这时,一位大臣提出质疑:“苏大人,以工代赈真能解决问题吗?这会不会耗费太多资源?”

苏蒙尘目光坚定地回答:“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有责任为灾民提供帮助。”

经过一番讨论,苏蒙尘提出了具体的救灾方案。他的方案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朝堂上的反对声音也逐渐减弱。

回到晚春楼,苏蒙尘疲惫地坐在椅子上。玲珑走到他身边,心疼地说:“相公,你太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体啊。”

苏蒙尘微笑着看着妻子:“放心吧,我没事。看到灾民们得到帮助,一切都值得。”

苏蒙尘知道,前方还有很多困难,但他会继续努力。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让灾区恢复生机。

次日一早,天边初露曙光,苏蒙尘便已整装待发,他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坚定。他深知,纸上谈兵终觉浅,唯有深入灾区,亲眼目睹百姓疾苦,亲手解决问题,方能真正体现一个官员的责任与担当。

苏蒙尘身着简朴的官服,骑着一匹略显疲惫却精神抖擞的马匹,身后跟随着几位同样神色肃穆的随从,他们一行人沿着泥泞不堪的道路,向受灾最严重的下邳地区进发。沿途,所见皆是洪水肆虐后的惨状:房屋倾颓,田地淹没,百姓流离失所,眼中满是绝望与无助。苏蒙尘心中五味杂陈,但他更坚定了要尽快实施救援的决心。

抵达灾区后,苏蒙尘没有片刻停歇,立即组织起临时指挥所,召集当地官员、士绅及部分灾民代表,召开紧急会议。会上,他首先听取了各方对当前灾情的详细汇报,包括受损程度、人员伤亡、物资短缺等具体情况。随后,苏蒙尘根据前夜的构思,结合实际情况,迅速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救灾计划。

“首先,我们必须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苏蒙尘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立即启动紧急粮食分配计划,确保每位灾民都能得到足够的口粮。同时,搭建临时住所,让无家可归的百姓有栖身之所。”

他接着说道:“关于资金与物资,我已向朝廷上书请求紧急拨款,并派遣专人前往邻国求援。在此期间,我们也要发动民间力量,组织募捐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伸出援手。记住,每一份力量都是宝贵的,都能为灾区带来希望。”

在谈及人力动员时,苏蒙尘特别强调了灾民自救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外来救援,更要激发灾民自身的力量。我会组织成立灾民自救小组,由经验丰富的老人指导,青壮年参与,共同进行堤坝抢修、清理废墟等工作。同时,设立劳动换取粮食的机制,让每一位参与救灾的灾民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苏蒙尘没有立即扎进官署,而是换上粗布衣裳,亲自步入灾民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与需求。他走到一位抱着孩子的老妇人面前,轻声问道:“大娘,您家里现在最缺的是什么?”老妇人泪光闪烁,哽咽道:“粮食,还有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地方。”

苏蒙尘心中五味杂陈,他坚定地承诺:“大娘放心,朝廷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救灾计划,粮食和临时住所很快就会到位。我也会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度过难关。”

江南之地,烟雨朦胧,水波**漾,自古便是鱼米之乡。然而这一年,连绵不绝的大雨却成了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洪水肆虐,田地淹没,房屋倒塌,哀鸿遍野。

苏蒙尘年轻有为,自不会拘泥于下邳一城之中,这一日,他身着锦衣华服,腰悬长剑,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穿越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

苏蒙尘行至青阳县境,只见县城内外,百姓们或背井离乡,或衣衫褴褛地聚集在县城广场,等待着赈灾粮的发放。然而,赈灾粮却迟迟未到,人群中的怨声载道。

苏蒙尘眉头紧锁,心中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策马直奔县衙,想要找知县问个明白。

青阳县知县赵元德,是个年近五旬的老者,身形肥胖,满脸横肉。他本是个平庸之辈,只因有个在朝中做官的远房亲戚,这才谋得这知县一职。平日里,他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无恶不作。

此刻,赵元德正坐在县衙大堂内,品着香茗,悠闲自得。他身边的师爷李幕僚,是个尖嘴猴腮、诡计多端的小人,正低声向他禀报着什么。

“大人,这批赈灾粮若是再不发下去,只怕百姓们要闹事了。”李幕僚小心翼翼地说道。

“哼,怕什么!本官自有妙计。”赵元德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你可知,这场水灾对本官来说,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大人的意思是……”李幕僚一愣,随即似乎明白了什么,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

就在这时,大堂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赵元德和李幕僚一惊,连忙整理衣衫,端坐堂上。只见一名衙役匆匆走进来,报道:“大人,钦差大臣苏蒙尘已到城外,正往县衙赶来。”

赵元德一听,顿时脸色大变。他深知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若是被苏蒙尘查知,定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急忙站起身来,在堂上走来走去,口中念念有词:“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李幕僚见状,连忙上前献策:“大人莫急,依卑职之见,不如我们先将赈灾粮发放下去,以平息民愤。至于苏蒙尘那边,我们可设法拖延时间,再寻机应对。”

赵元德闻言,觉得这是个权宜之计,便点头应允。他立刻命人将赈灾粮运往广场发放,自己则带着李幕僚迎出县衙,准备迎接苏蒙尘。

苏蒙尘在衙役的引领下,步入县衙大堂。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堂上众人,最后将目光定格在赵元德身上。

“你就是青阳县知县赵元德?”苏蒙尘声音低沉而有力。

“正是卑职。”赵元德躬身行礼,心中却忐忑不安。

苏蒙尘微微点头,开门见山道:“本官此来,一是巡查赈灾事宜,二是听闻青阳县赈灾粮迟迟未发,百姓怨声载道。你可知罪?”

赵元德一听,额头顿时冒出冷汗。他连忙辩解道:“卑职有罪。但卑职也是万般无奈啊!这批赈灾粮刚到不久,卑职正欲发放,不料钦差大人就到了。还请大人明察秋毫。”

苏蒙尘闻言,眉头微皱。他心中明白,赵元德这番话虽不尽不实,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他决定暂且放下此事,先去看看赈灾粮的发放情况再说。

于是,苏蒙尘在赵元德的陪同下,来到县城广场。只见广场上挤满了百姓,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赈灾粮正一袋袋地从车上卸下,分发到百姓手中。

苏蒙尘见状,心中稍感宽慰。然而,当他仔细观察时,却发现了一些端倪。这些赈灾粮看起来并不新鲜,有的甚至已经发霉变质。他心中一沉,明白这其中定有猫腻。

苏蒙尘的目光在发霉变质的赈灾粮上停留了片刻,眉头越皱越紧。他转身看向赵元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质疑与严厉。

“赵知县,这些粮食……”苏蒙尘欲言又止,似乎在给赵元德一个自我辩解的机会。

赵元德心头一紧,但面上仍强作镇定,他堆起笑脸,解释道:“这批粮食在运输途中遭遇了雨水,所以显得有些潮湿。不过请大人放心,粮食的品质并无大碍,百姓们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苏蒙尘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深知赵元德是在敷衍了事,但他并未当场戳穿,而是决定深入调查,找出真相。

他走到分发粮食的队伍前,随手拿起一袋粮食,仔细查看。粮食中夹杂着不少霉斑,甚至有几只小虫在爬动。苏蒙尘心中更加确定,这批粮食绝对有问题。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挤到苏蒙尘面前,她双手合十,眼中含泪,颤声说道:“大人,求您救救我们吧!这批粮食根本不能吃,我们吃了会生病的。”

苏蒙尘心中一酸,他轻轻拍了拍老妇人的肩膀,安慰道:“大娘,您放心,本官一定会查清楚这件事,绝不让任何人欺压百姓。”

老妇人听后,感激涕零,连连点头。

然而,当苏蒙尘试图从其他百姓口中了解更多情况时,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百姓们或沉默不语,或摇头表示不知情。他们显然对官府心存畏惧,不敢轻易透露真相。

苏蒙尘见状,心中明白,要想揭开这层黑幕,必须找到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他环顾四周,目光锁定在一个老者身上。老者须发皆白,身形佝偻,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股不屈的光芒。苏蒙尘断定,这位老者或许就是他要找的人。

于是,苏蒙尘走上前去,轻声问道:“老丈,您能否告诉我,这批赈灾粮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看了看苏蒙尘,又看了看周围的百姓,似乎在做着艰难的决定。最终,他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大人,您跟我来。”老者说着,转身朝广场边缘的一间破屋走去。

苏蒙尘跟在老者身后,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破屋前。老者推开门,让苏蒙尘进屋。屋内陈设简陋,只有一张破旧的木床和一张破桌。桌上放着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一些粮食。

老者走到桌前,拿起布袋,倒出里面的粮食。苏蒙尘一看,顿时愣住了。只见布袋里的粮食大半是沙子,只有小半是真正的粮食。

“大人,您看,这就是我们今天领到的赈灾粮。”老者声音颤抖,眼中满是愤怒与无奈,“这样的粮食,我们怎么能吃得下去?可若是不吃,又怕饿死在这乱世之中。”

苏蒙尘看着桌上的粮食,心中涌起一股无名之火。他紧握双拳,强压下心头的怒火,对老者说道:“老丈,您放心,本官一定会为百姓讨回公道。”

老者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他连连点头,感激地说道:“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苏蒙尘离开老者的破屋,回到县衙大堂。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堂上众人,最后将目光定格在赵元德身上。

“赵知县,你还有何话说?”苏蒙尘声音低沉而有力,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赵元德一看形势不妙,顿时脸色大变。他双腿一软,跪在地上,连连磕头求饶:“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卑职一时糊涂,才犯下这等滔天大罪。求大人开恩,求大人开恩。”

苏蒙尘看着赵元德狼狈不堪的样子,心中并无半点同情。他冷冷地说道:“赵知县,你身为朝廷命官,本应造福一方,却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如今东窗事发,你还想求饶?哼,休想!”

赵元德一听,顿时心如死灰。他瘫坐在地上,口中喃喃自语:“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

李幕僚见状,也吓得浑身发抖。他跪在赵元德身边,连连磕头求情:“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卑职只是听从知县大人的吩咐行事,并无半点主意。求大人开恩,求大人开恩。”

苏蒙尘看着李幕僚卑躬屈膝的样子,心中更加厌恶。他挥了挥手,命人将赵元德和李幕僚押入大牢,等候朝廷发落。

处理完赵元德等人后,苏蒙尘立刻着手整顿青阳县的赈灾工作。他命人重新购置了一批粮食,确保每一粒粮食都是新鲜可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