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在京城三大营中,他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就在前两天,皇帝刚刚兑现了自己之前许诺给将士们的赏赐,在锦衣卫严格的监督之下,每个士兵都领到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赏赐。
这次发放过程透明公正,没有以往长官克扣的情况发生。
然而总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在分发完毕之后试图再次从士兵手中索回部分赏金。
这些人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殊不知早已被有心人盯上。
当夜,正当这些贪婪之徒躲在自家房内数钱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门外,一队身着制服的锦衣卫冷酷地敲响了门扉,他们毫不留情地执行起皇帝的旨意,将一切不法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许多勋贵心有余悸地庆幸着,自己当时明智地没有插手其中,否则等待他们的下场,必将如同那些不幸伸出手的人一样悲惨。
而这种惩罚的程度还与官位高低息息相关,职位越高者所面临的处罚也就愈加严重。
一些小旗、百户等底层军官最多不过遭受罚没个人财产及剥夺其军籍的处分。
但对于千户以上甚至拥有世袭身份的指挥使,则面临彻底查抄家产的命运,随后还会被即刻押送至相关机构接受进一步审判!
随着一系列雷霆万钧般行动的实施,天顺帝在军队内部的威望迅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便是那些建功立业但最终未能生还战士的家庭成员,也都对天顺帝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与此同时,在宣府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李承影更是赢得了禁军上下一致的喜爱与尊敬。
此时若有人胆敢站出来煽动士兵反对这些举措的话,只会起到反效果——不仅不能改变既定局面,反而会给天顺帝以及他身边的李承影提供正当理由来继续推进军事改革工作。
幸好这群别有用心之徒选取的目标乃是左哨军——这支素来以勤劳著称于三大营中的“劳模”部队。
尽管该营理论上应配备两万名精锐之士,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能够参与训练和作战任务的人数仅占编制数目的六七成而已。
这样一来,即便他们试图制造混乱,在这股庞大且忠心耿耿的力量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了。
而且除了那寥寥可数的三四千人马,剩下的大多数士兵都是擅长种田、做生意的好手。
他们的双手更适合拿起锄头或是算盘,而不适合挥舞沉重的刀枪。
在年前,为了能够更加安稳地生活,很多人甚至主动申请将籍贯转变为平民,最终留在军队里的不过三千多人罢了。
这样的一支队伍与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大军进行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几乎是自寻死路。
尽管众人不得不承认,李承影拥有不凡的能力和魄力,但要在区区半年时间内把一群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蛋子培养成能够冲锋陷阵的勇士,简直就像想要让一堆扶不上墙的烂泥变成坚固耐用的建筑材料一样不可思议。
或许有人会提及,他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成功培育了七位高居皇榜之上的文人墨客作为弟子。
可是教书育人毕竟与操练军队存在着本质区别,特别是对士兵而言,真正的战斗力来源于长久不断的磨砺以及战火中的洗礼,这绝非朝夕间可以实现的目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实战经验的重要性。
回顾不久前发生在宣府的战役中,左哨军里除却主将秦盛外,其他人压根就没有亲身参与战斗的经历!他们连最基本面对敌人时如何保持冷静都未学会,又谈何发挥有效战力呢?
就在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上,“怀来伯大人准备采用何种方式同我军比试呢?”
一个洪亮的声音打断了现场沉默气氛——那正是出身贵族门第的成国公朱仪挺身发问。
当他如此直接且毫不掩饰质疑的态度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时,即便是平日里颇为淡定自若的老谋深算者如张辅这般的人物亦不由得轻轻皱起了眉头,对于接下来可能发生之事心存忧虑。
除了那些刚刚从宣府返回的人外,朱仪无疑是其中最不能质疑李承影的!在宣府那场血战中,他的父亲朱勇壮烈牺牲。
如果不是李承影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父亲的遗体带回,甚至精心保护不让野兽破坏了那份最后的尊严,朱仪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尸首也无法见到。
此外,如果没能搭上李承影的顺风车回到京城并迅速上报战况,或许朱仪继承家业的日子还会遥不可及。
而且,在无论是恢复和发展自家煤炭生意方面,还是开设振兴超市、改进城内交通运输设施等各项计划里,张辅都积极邀请朱仪参与进来共同奋斗。
这一方面是因为出于与朱勇生前深厚的战友情义——两家原本就是跟随着朱棣从战场上厮杀出头来,风雨同舟,感情自然十分坚固。
另一方面也由于平日里两家私下来往甚密,几乎达到了门当户对的地步,因此每当有机会时张辅总是不忘给这位小兄弟以机会扶持一二。
然而此刻,朱仪竟然公然站出来针对起自己恩人李承影,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质疑态度,仿佛在直接挑战对方权威一般!其实他也非常清楚这样的举动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毕竟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名声地位的影响,更有可能破坏几辈人积累下来的深厚交情。
但是作为一个怀揣着极大抱负的年轻人,朱仪心里却始终坚信即使与像张辅这样优秀的人相比,自己也丝毫不逊色于对方。
正是在这种信念支撑下,哪怕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是孤立无援的风险,朱仪还是毅然决然地走出了这关键一步……
可张辅已经年过七十,尽管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无数沧桑的痕迹,却依旧保持着那份威严与沉着。
他依然是统领勋贵中的第一人,无论是权势还是声望,无人能及。
而张懋,同为靖难功臣之后,其才能却远远不及张辅。
然而,因为有了张辅这座坚实的靠山,大家习惯性地仍然追随张家。
最令朱仪感到困惑且无法释怀的是,身为堂堂国公,大明顶级勋贵之一的张辅,竟甘愿跟随一位因偶然机会得以飞黄腾达但出身贫寒的年轻人身边鞍前马后。
在大明朝堂上出现了一个极其反常而又令人费解的现象:
只要李承影出现在朝堂之上,或与张辅同时亮相时,一向以稳重著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张辅,便会自动转变为那位年轻人身后的一名随从,完全没有了往日那种不动如山般的镇定自若。
这简直是一种讽刺——一名地位显赫无比的国公大人,竟然成了另一位爵位较低伯爵的跟班。
更不可思议的是,张辅还担任着众多勋贵家族领导者的角色,这无疑是对所有荣耀家族的巨大侮辱!
因此,自从意识到这种现状以来,朱仪便一直在寻找任何可能的机会试图改变现状。
即使不能直接取代张辅成为整个勋贵集团无可争议的领袖,至少他也希望能够成为将来能够接替张辅位置的最佳人选。
正因如此,在听说李承影提出关于比武这件事后,朱仪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哪怕这么做可能会让他忘记李承影曾对自家的恩情。
无论是白日的战场对决,还是夜晚的暗中较量,又或者干脆两者都来比试一番,李承影对此都没有意见。
他心中暗自盘算着,觉得朱仪这一手棋下得实在是巧妙。
在这微妙时刻提出这样的提议,既缓和了彼此间的剑拔弩张之势,又能很好地检验各自实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想到这里,他不禁对眼前这位年轻而聪明的同僚多了一分钦佩之情。
毕竟,在战场上共患难过的兄弟们之间,真正的友谊往往不是通过胜利而是通过对敌人的共同挑战建立起来的,因此,输赢并不重要。
“既然大家都没有反对意见,那好,就定于今天在京城外的演武场上举行这场盛会。”
天顺帝的声音如同夏日里的一道闪电,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他的目光像锋利的剑一般掠过殿内每一个人的脸庞,眼神深处藏着不易察觉的锐利。
这位年轻的皇帝很清楚,朝中的这些勋臣将领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早已根深蒂固。
给予他们过多的时间去准备这次的竞技活动,并非良策——谁能保证在长时间的筹备过程中不会生出种种意想不到的事端呢?
“陛下英明!”
在众人还在消化这条命令之时,张辅已经率先从自己的位置上站起来高声表示支持了。
身为参与左哨军全面改革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对部队目前的状态了如指掌。
那些曾经纪律涣散、士气低迷的老兵,在经过严苛而高效的训练之后,几乎脱胎换骨般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意志与集体荣誉感。
每当夜深人静时,回想起几个月前那群懒散不堪的身影如今个个精神抖擞的模样,老将军都会不由自主地露出会心一笑。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比武,张大人同样充满期待——他迫切想要看看,在这全新的起点上,这支队伍能否继续书写辉煌。
眼见素以稳重著称的张辅大人都已表态赞同,其余人等也不愿显得太过迟钝,便纷纷点头应允,一时之间整个金銮殿内充满了和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