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皇太子

第44章 临时考校!

字体:16+-

刘弘是个干脆直爽的人,李修文说多多益善,他就命此次随行而来的谏官全部都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起初,殿中侍御史季君瑞是有些不情愿的。

他对麻将这个东西还带着几分质疑。

但被刘弘拉到一旁窃窃私语了几句之后,也痛快的写下了自己的看法,并且还附带了两句对宋邻的不满。

李修文将这道奏折整理起来,就准备入宫面圣。

只是还没有出发,内常侍罗秉公就好像有他心通一般居然先一步来了。

“殿下,陛下召您入宫议事!”

罗秉公那张无须的脸庞,笑的像是一朵靓丽的**。

李修文盯着他这张脸看了许久。

他曾经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以前和现在,罗秉公对待他虽然都是笑脸,但很不一样。

如今貌似多了几分谄媚的意思。

李修文一向善于察言观色,而罗秉公伴驾左右,更是此中高手。

他脸上露出谄媚之意,这个小小的变化,背后可大有文章。

看样子,皇帝最近对他应该算是比较顺眼的。

“罗常侍,不知父皇召我入宫,议的是何事?”李修文问道。

“这个……老奴还真不清楚。”罗秉公讪笑说道。

李修文也没有过于执着于此事,点头说道:“走吧。”

“喏!”

李修文跟着罗秉公一道入宫,在德阳殿面见了李重耳。

殿上空无一人,只有几名宦官伺候在左右,正值年富力强的李重耳将脑袋埋在厚厚的一堆奏折之中,笔杆子甩的飞起。

“儿臣拜见父皇。”李修文上殿行礼。

李重耳闻声抬起头来,左手重重拍了拍手边那最高的一摞奏折,对李修文说道:“太子,你来猜一猜,这些奏折说的都是什么事?”

“或许是弹劾儿臣的吧。”李修文说道。

这还用猜吗?

御史台三院都上他的东宫去堵门了,皇帝的御案上怎么可能少得了弹劾他的奏折,这规模可能都小了。

“你倒是很有自知之明!”李重耳轻哼了一声。

“既然已经猜到了都是弹劾你的折子,那你再猜猜,他们因何事而弹劾你?”

“大概,是因为麻将吧。”李修文说道。

“但是,儿臣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们弹劾儿臣,有八成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怪父皇您,我只是那个背锅的。”

李重耳被气笑了,“你还怪朕?”

“父皇故意惰政不上朝,让他们把罪责全部都怪到了儿臣弄的麻将上,这当然得怪您。儿臣的麻将可没有那么恐怖的影响,连父皇都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李修文梗着脖子说道。

皇帝这段日子,肯定有些别的盘算,故意借机不上朝会。

他和麻将倒是背了一口巨大的黑锅。

“你觉得很冤枉?”李重耳盯着李修文沉声问道。

李修文淡然说道:“冤枉倒不至于,债多不压身,他们愿意说就让他们说去好了,儿臣又不在乎在他们的口中儿臣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在乎公卿大夫的看法,你觉得你这个太子能当的安稳?”李重耳嗤笑了一声,“混账东西,什么事情在你的嘴里倒是轻巧的很。”

“有父皇在,儿臣这个太子必然当的安稳!”李修文洒然说道。

说罢,他又轻声嘟囔了一句,“如果父皇那什么……儿臣也有办法,让他们安稳。”

他的太子之位稳不稳,跟臣子有关系,但没有那么大。

只要皇帝不开那个金口。

他们能影响到李修文太子之位的,只有一条。

扶持其他的皇子搞宫变!

李修文还真没有多么在乎他们的看法。

“嗯?”李重耳的眼神陡然变得危险了起来。

“你这个混账东西,已经这么快开始惦记朕的位置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注定不会是个好兵。同理,不想当皇帝的太子,注定是个废物。儿臣暂时倒是没有惦记父皇您的位置,但儿臣必须去认真考虑如果儿臣作为皇帝该如何去做。”李修文坦然说道。

李重耳有些讶异。

他现在终于确定,他这个不长脑子的儿子,开始长脑子了。

接连数次刺杀,看来真的是让他藏不住锋芒了。

“太行山匪患汹涌,旬月以来,已啸聚数万之众,大有席卷天下之势,说说你的看法!”李重耳问道。

“儿臣没有看法,既然是匪,朝廷唯有一个字:剿!”李修文说道。

“为何不能是抚,招安他们?”李重耳若有所思。

李修文瞥了一眼皇帝,马背上坐了大半辈子的皇帝,居然能问出这么愚蠢的问题?这是在故意考校他吧?

“若不打疼他们,招安只会引起更大的动乱,让他们轻视朝廷。”李修文说道,“单纯的招安,只会让他们认为朝廷软弱,在往后更加的肆无忌惮,朝廷不能扮演一个老好人的角色。”

“太行山匪啸聚数万之众,应该是我大魏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匪患。朝廷如何应对这一次的匪患,不仅仅关乎此刻,更关乎天下时局。”

“天下其他的匪患,敌对的国家,皆在看着朝廷会如何处置此次匪患,以此来判断我大魏的国力,决定他们接下来的动作。”

李重耳微微颔首。

同样的问题,他在今天问了四个儿子,得到了四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李元景的回答是,当招抚他们,让他们解甲归田。

李不思则认为,朝廷当遣使施压,饶恕寻常匪众的罪过,逼迫他们向朝廷投降,然后只诛首恶。

李禛给的建议是几人中最复杂的,他列了好几种可能。

大概是朝廷应当大肆封赏匪众里面的小头目,对真正的大头目严词申斥,然后随意给个小官,并限期解散部众赴任。

先让他们自己狗咬狗,如果咬起来了,就利用对方内部的混乱,亲近其中一支,利用对方引兵进山绞杀匪众。

如果没咬起来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这本是李重耳解决自己内心纠结的一次临时考校。

结果考校之后,他更加纠结了。

儿子们都太优秀了,也是个麻烦。

综合四个儿子的看法,他是更倾向于李修文的。

李修文的说法,也完完全全的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大魏立国之后最大的一次匪患,必须重剑出鞘,扬我国威。

但,李修文和李禛的建议结合起来,其实才是最妙的。

可惜,这二人不可能和气共事。

李重耳表示,真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