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上,砂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发出细微的声响。
张大山看着李秀兰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走到灶台旁,掀开砂锅盖看了一眼,里面是正在炖着的鸡汤,汤色清澈,香味扑鼻。
“这是什么汤?”他问道。
“黄芪党参鸡汤,”李秀兰头也不抬地回答,
“补气养血的,对病人恢复体力很有好处。”
她将擀好的面皮折叠起来,用刀切成均匀的面条。
“等会儿再做些鸡汤面,病人应该会喜欢。”
这时,一位医馆的学徒走了进来,
“嫂子,刘大夫让您过去一趟,说是有事和您商量。”学徒恭敬地说道。
“好,我这就过去。”李秀兰将手在围裙上擦干净,对张大山说,
“我先去看看,你看着火。”
李秀兰跟着学徒来到刘大夫的诊室。“刘大夫,您找我?”李秀兰问道。
刘大夫正伏案写着什么,听到李秀兰的声音,抬起头来,脸上带着一丝笑意。
“秀兰啊,你来的正好,这些病人恢复得不错,多亏了你做的药膳啊。”
他放下手中的笔,指了指桌子上的一张纸,
“这是城东药铺掌柜的送来的药材清单,你看看,还需要添置些什么?”
李秀兰拿起清单仔细看了看,上面列着各种药材的名称和数量。
“党参、黄芪、白术……这些都还有不少,暂时不用添置。”
她指着清单上的几味药材说道,
“不过当归、枸杞和阿胶快用完了,需要再买一些。”
李秀兰将需要补充的药材记下后离开了刘大夫的诊室。
回到厨房,她发现砂锅里的鸡汤已经炖好了,香味更加浓郁,热气蒸腾,在灯光下泛着金黄的光泽。
鸡汤的香味混合着淡淡的药材香气,令人垂涎欲滴。
她将鸡汤盛入碗中,又将之前切好的面条下入沸水中煮熟,捞出后放入鸡汤中,做成鸡汤面。热腾腾的鸡汤面,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隔离区的病人们对这鸡汤面赞不绝口。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颤巍巍地接过鸡汤面,先喝了一口汤,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彩,
“嗯,这汤鲜美,还有股药材的清香,好喝!”
他说着,夹起一筷子面条,细细品尝,
“面条也劲道,好吃!”另一位年轻的病人,原本病恹恹的,没有胃口,闻到鸡汤面的香味,也忍不住食指大动,几口便吃下了一碗。
他一抹嘴,满足地叹了口气,
“嫂子,这鸡汤面真好吃!我感觉身体都暖和起来了。”
其他病人也纷纷表示,这鸡汤面不仅味道好,而且喝完之后感觉身体舒服多了。
隔离区内,原本沉闷的空气,因为这鸡汤面,多了几分热闹和温馨。
张大山看着病人们吃得津津有味,心中欣慰不已。
他看着李秀兰,眼中充满了赞赏和爱意,
“秀兰,你做的药膳真是太棒了!病人们都很喜欢。”李秀兰笑了笑,眼角的细纹更深了,
“大家喜欢就好。”她又转身盛了一碗鸡汤面,递给一位卧床不起的病人,
“慢点喝,小心烫。”
张大山觉得这是一个推广药膳的好机会,他决定趁热打铁。
他找到刘大夫,在诊室外的走廊上踱着步子,来回走了几趟才开口,
“刘大夫,我有个想法,想和你商量一下。”
刘大夫正在整理药材,听到张大山的话,抬起头来,
“大山,什么事,你说。”
张大山搓了搓手,有些兴奋地说道:“我想在咱们济世堂内开设一个药膳专区,专门为病人提供药膳调理。”
刘大夫放下手中的药材,沉吟片刻,捋了捋胡须,
“这倒是个不错的想法。药膳可以帮助病人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对病情的恢复很有帮助。”他点点头,表示赞同。
走廊外,阳光洒在院子里,枝头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张大山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李秀兰。
他走到厨房门口,看着正在忙碌的李秀兰,脸上带着一丝笑意,
“秀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刘大夫同意在济世堂内开设一个药膳专区了!”
李秀兰停下手中的活,惊喜地抬起头,“真的吗?那太好了!”
她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
厨房里,柴火噼啪作响,锅里的汤药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而且,刘大夫还提议由你负责药膳专区的运营。”张大山补充道。
李秀兰略微一愣,随即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
“我愿意!”她语气坚定,眼神中充满了自信。
李秀兰开始着手设计药膳菜单。
她在厨房的角落里支起一张小桌子,铺上纸笔,对着药膳食谱,认真地研究着。
她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提笔记录,神情专注。
李秀兰在厨房的桌子上铺开了一张白纸,纸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她用铅笔在纸上勾画着,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眉头微微皱起。
正在设计一份药膳菜单,结合了隔离区病人的反馈和刘大夫的专业建议。
“增强免疫力的药膳,术后恢复的药膳,病后调理的药膳……”
她轻声念叨着,手中的笔在纸上游走。
每一种药膳,她都精心挑选了药材和食材,详细记录了制作方法、功效以及适宜人群。
为了保证药膳的口味和营养价值,她反复试验,不断调整药材和食材的配比,力求做到药食同源,美味又健康。
李秀兰将每一道药膳的名称、食材、做法、功效都详细地记录在一个小册子上,并绘制了精美的插图,使之更加直观易懂。
她满意地合上小册子,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秀兰,你在忙什么呢?”
张大山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走进厨房,看到李秀兰手中的小册子,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这是我设计的药膳菜单。”
李秀兰将小册子递给张大山,脸上带着一丝期待,
“你看看,有什么建议吗?”
张大山接过小册子,仔细翻阅着。
他对李秀兰的用心和细致赞叹不已,结合自己对市场的了解,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