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金山同志和援朝同志!”
红星公社的食堂里,骆玉堂代表公社领导班子宴请陈援朝和杨金山,庆祝他们凯旋归来。
同时,七站八所的负责人也都来了,杨金山的父亲杨老九作为食品站站长,自然也在其中。
看到儿子如此有出息,杨老九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两碗酒下肚,刘少波当众宣布,提拔杨金山同志为红星公社文化站的站长,陈援朝同志为宣传队的队长。
同时,刘少波还拿出了盖着公社革委会印章的红头文件。
任命之前,刘少波已经跟杨金山和陈援朝通过气,此时,这一对年轻人都是表面上惊喜,内心实无波澜。
公社的庆功宴结束,当晚,杨老九又举行家宴,以示对儿子和弟子的褒奖。
杨老九不是个官迷,否则,他当初就不会做出不顾一切迎娶二夫人的事。
之所以要庆祝,是因为他觉得儿子长大了,有了公职,将来可以顶门立户。
这个年月,有很多年轻人都指望着父母退休,他们顶班的。
这叫接班,是国家允许的。
杨金山如今不依靠父辈,自己凭能力获得公职,级别跟父亲一样,前途可期。
如果是解放前,杨老九这个当爹的多半会去祠堂告慰祖先,没有祠堂的,就到祖坟上烧一把纸钱。
今晚的家宴,有杨老九夫妇,杨金山夫妇,陈援朝和杨柳,以及杨老九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婿,此外,还有卞兴国等几个师兄。
“援朝,我知道,金山能有今天,多亏了你!来,师父敬你一个!”杨老九端起酒碗。
陈援朝连忙站起来:“师父,你老人家太见外了!如果不是金山师兄,也没有我的今天!”
说到这里,他向杨金山做个手势:“师兄,我们两个一起敬师父!”
杨金山欣然站起:“爹,我和援朝一起敬你!”
杨老九将碗中“绿豆烧”一饮而尽:“我决定今后不再收徒,援朝就是我的关门弟子!”
此前,陈援朝一直都是杨老九最小的弟子,却还不是被承认的关门弟子。
哪怕杨老九再收一个弟子,陈援朝也永远不可能是关门弟子了。
现在,杨老九亲口承诺不再收徒,那么陈援朝就是铁定的关门弟子了。
陈援朝也将自己碗里的酒一口闷了:“谢谢师父!”
杨金山等人则齐声祝贺:“恭喜师弟!”
这天晚上,陈援朝和师兄弟们都喝大了,还是杨柳搀着他回文化站的。
第二天杨金山和陈援朝正式上任,一个站长,一个队长,手下却没有一个兵。
因为宣传队员们都回到生产队务农去了。
两人闲着无聊,正准备练练功夫,刘少波却骑着自行车进来了。
“金山、援朝,你们下午去文教局集合!”
“集合?有什么大事吗,科长?”
“宣传部要搞全县巡演,你们都要参加!”
“有补助吗?”杨金山问道。
刘少波笑骂:“你小子眼里就认钱!都当上站长了,以后每月工资37块5,旱涝保收呢!”
37块5,是本地所有七站八所负责人的工资,当然,这工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工作年限的上升,工资也跟着上涨。
比如,杨老九是食品站的站长,每月的工资是68块多,因为人家是老革命,又工作了26年。
再比如刘少波,他每月只拿不到50块钱。
杨金山才22岁,能拿这么高的工资,已经很不容易了。
听说杨金山工资这么多,陈援朝立即问道:“刘科长,我的工资是多少?”
刘少波说道:“你虽然是宣传队长,却还不是公职,暂定28块5!”
陈援朝算了一下,就算他没有收购古董的收入,只凭这28块5,也能维持他和杨柳的生活。
毕竟他现在吃的国库粮,很便宜。
刘少波又说:“如果你们参加巡演,每天还有补助1块5,跟农田水利大会战一样!”
每天补助1块5,这也不是小钱,巡演一个月,补助比工资还高!
说到这里,刘少波突然拍着脑袋:“哦,对了,龙城地委知道我们县搞7·1文艺汇演,决定在全地区推广,搞一个10·1文艺汇演。地委宣传部号召全地区的文艺工作者编排新节目,积极参与。县革委会的袁主任点名让你们参加,必须是新节目哦!”
听说必须是新节目,杨金山不由得看向陈援朝:“援朝,全靠你了!”
陈援朝笑道:“不要担心,只要他们还评奖,我们还会获奖的!”
他一肚子的小品,随便抄一个就行。
刘少波笑道:“地委组织的文艺汇演,也会评奖的。而且,奖金肯定比县里的高!”
陈援朝心道:“奖金再高,也不能影响我收购古董!”
当天下午,陈援朝和杨金山就带着行李前往龙山县城,在文教局集合。
上次参加文艺汇演的所有演员都来了,大家都知道巡演有补助,一个个十分兴奋。
宣传部的张部长给大家做了动员讲话,他就是那个获得一等奖的女歌手的父亲。
晚上,他们就在文教局住下。
从第二天开始,陈援朝和杨金山这帮人组成的“演出团”就坐着一辆有帆布篷的“大解放”,前往龙山县下辖各个公社,进行巡演。
过了七月,插秧早就结束,玉米苗也高过膝盖,农村基本没什么农活,社员们也没那么累,晚上就有精力看演出。
“演出团”每到一个公社,也只是天黑才开始演出,白天的时候都在当地闲逛。
陈援朝则带着杨金山到附近的村子摸底,为收购古董做准备。
这天,他们来到瓦窑公社,因为“演出团”成员姚大姐就是瓦窑公社的文化站站长,姚大姐为了尽地主之谊,请大家到文化站逛逛。
说实在的,“演出团”的每个人都是从文化站走出来的,他们对瓦窑公社的文化站一点兴趣也没有,能进来看看,都是看在姚大姐的面子,盛情难却。
就在大家看了一圈,准备离开时,陈援朝突然发现这个文化站居然有一间图书室。
“姚站长,你这里还有图书?我们文化站怎么没有?这光是买书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吧?”陈援朝问道。
“一分钱没花!”姚站长一脸的嫌弃,“这些书都是当年破四旧时从大地主马其太家抄来的。红小兵当时销毁得太仓促,前任站长趁人不备,给偷来一部分。他当个宝贝一样,其实都是累赘。为了不让它们发霉,我每年都要抽时间搬出来晒晒,甚至还要买点老鼠药呢!”
马其太是瓦窑公社最大的地主,其家祖上是道光皇帝的侍卫,立过军功的,有些底蕴,赵墩的赵地主难以望其项背。
听说是老书,陈援朝立即上心了:“能不能打开让我看看?”
姚站长点了点头:“可以!随便看!”
说着,她拿钥匙开锁。
陈援朝走进房间,只转了一圈,就看到他心心念念的那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