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该怎么办?”
朱瞻基想了想:“先把那个苛刻的官员撤了。”
“就这样?”
“当然不是。”
朱瞻基说,“接下来……”
他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计划。
“陛下真是高明!”
很快,朱瞻基的计划开始实施。
首先,他派人秘密接触那个反叛的首领。
“陛下说了,”
使者转达,“你们的诉求,朝廷都会认真考虑。”
首领有些意外:“真的?”
“当然。”
使者说,“而且,陛下已经把那个苛刻的官员撤职查办了。”
首领听后,态度明显软化了。
同时,朱瞻基还下令:暂停征收西域的贡品,让各部休养生息。
“陛下,”
有大臣担心,“这样会不会显得朝廷软弱?”
朱瞻基说:“与其强行征收,最后把人心都弄丢了,不如暂时放一放。”
果然,这些措施很快见效。
“陛下!”
不久后传来消息,“那个反叛的首领,主动请求归顺了!”
“要惩罚他吗?”
“不必。”
朱瞻基说,“既然知错能改,就既往不咎。”
这件事的处理,让西域各部都看到了大明的胸怀。
“大明天子,果然宽仁。”
他们说。
朱瞻基趁机宣布:今后西域各部,都可以派子弟到京师读书。
“真的可以吗?”
西域使者惊喜地问。
“当然。”
朱瞻基说,“我大明从不吝啬文教。”
这个政策一出,立即得到了西域各部的热烈响应。
“陛下,”
张侍郎感叹,“您这是用文化来征服他们啊。”
朱瞻基笑而不语。
西域的事情刚刚平息,北方又传来新的消息。
“陛下!”
边关将领来报,“瓦剌那边有异动!”
“什么异动?”
“他们似乎在集结人马,”
将领说,“不知道是不是要反悔和议。”
朱瞻基沉思片刻:“派人去打探具体情况。”
很快,探子带回消息。
“原来是这样……”
朱瞻基听完报告,露出了然的表情。
原来,瓦剌内部发生了权力斗争。
新上位的首领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边境搞出动静。
“要不要先发制人?”
有将领建议。
朱瞻基摇头:“不必。”
“他们内部都没统一,”
朱瞻基说,“打仗对他们没好处。”
果然,没过多久,瓦剌就派使者来了。
“我们新任首领想和大明加强联系,”
使者说,“希望能增加互市的次数。”
朱瞻基明白:这是在寻求台阶下。
“可以。”
他答应得很爽快,“不过……”
“互市可以增加,”
朱瞻基说,“但规矩不能变。”
瓦剌使者连连点头:“这是自然,这是自然。”
处理完这件事,张侍郎感叹:“陛下真是料事如神。”
朱瞻基说:“这不是料事如神,而是懂得人心。”
“人心?”
“瓦剌的新首领,”
朱瞻基解释,“需要向族人证明自己。但他也知道,现在不是和大明动武的好时机。”
“所以……”
“所以他搞出点动静,再派使者来谈条件。”
张侍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陛下!”
有人急报,“倭国派来的使者,在路上出事了!”
“他们的船在东海遇到风暴,”
那人说,“漂到了我们的海岸。”
朱瞻基立即下令:“速速派人救援!”
很快,倭国使者就被救了上来。
“多谢大明天子仁慈。”
使者感激地说。
朱瞻基不仅安排他们修整,还派人护送他们回国。
这件事传回倭国后,倭国天皇特意派人来致谢。
“大明天子真是宽仁。”
倭国使者说,“不光对自己的子民好,对他国之人也这般照顾。”
朱瞻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句话很快传遍了周边各国。
“陛下……”
张侍郎感叹,“您这一句话,胜过千军万马。”
正说着,突然又有消息传来。
“陛下!”
礼部尚书急匆匆地进来,“有个麻烦事……”
“什么麻烦事?”
朱瞻基问。
“是关于科举的……”
礼部尚书说,“今年的会试,出了点状况。”
原来,由于朱瞻基改革科举,鼓励天下士子参考,今年的考生比往年多了许多。
“这不是好事吗?”
朱瞻基说。
“是好事,但是……”
礼部尚书为难地说,“考场不够用了。”
朱瞻基想了想:“临时搭建考棚。”
“已经在搭了,可是……”
“可是什么?”
“有些考生家境贫寒,”
礼部尚书说,“住不起京城的客栈。”
朱瞻基立即明白了问题所在。
“传旨,”
他说,“命京城各个寺庙开放住宿,供考生暂住。”
“这……合适吗?”
“有什么不合适?”
朱瞻基说,“寺庙本就是济世利人的地方。”
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对特别贫困的考生,朝廷给予适当补助。
“陛下,”
有大臣说,“这样会不会太宽松了?”
朱瞻基反问:“你们觉得,治国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人才。”
朱瞻基说,“我宁可多花些钱,也不能让好苗子因为贫穷而失去机会。”
这个决定一出,立即在考生中引起轰动。
“大明天子真是爱惜人才啊!”
他们感叹。
很快,会试开始了。
这一次,果然人才辈出。
“陛下!”
礼部尚书兴奋地说,“今年的考卷质量特别好!”
“哦?说说看。”
“有个叫王守仁的,”
礼部尚书说,“他的文章特别出色。”
“拿来我看看。”
朱瞻基仔细看完王守仁的考卷,连连点头:“好!这才是真才实学!”
殿试时,朱瞻基特意问了王守仁几个问题。
“陛下问得真是太深奥了,”
大臣们说,“这小子肯定答不上来。”
但王守仁不慌不忙,对答如流。
朱瞻基很满意:“不错!朕问的都是实际问题,你却能说出这么多真知灼见。”
最后,王守仁果然高中状元。
“陛下,”
礼部尚书说,“今年的状元,是从那些贫寒考生中脱颖而出的。”
朱瞻基笑了:“这不正好证明了朕的决定是对的吗?”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个消息。
“陛下!”
有人急报,“西域来的学生,和京城的学生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