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朱瞻基下令:各国使节觐见时,必须按照大明的礼仪行事。
同时,他也让这些使节看到了大明的繁华。
“陛下真是高明。”
张侍郎说。
朱瞻基笑了:“这叫以德服人。”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
“陛下!”
锦衣卫急报,“发现有倭国商人在偷运我国的铜器!”
“哦?”
朱瞻基问,“查清楚了吗?”
“查清楚了。”
锦衣卫说,“是有人在偷偷制造假铜钱,运到倭国去。”
朱瞻基沉思片刻:“把主事的人抓来。”
很快,那些制造假钱的商人就被抓到了朝廷。
“你们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吗?”
朱瞻基问。
“陛下饶命!”
那些商人跪地求饶,“我们只是想赚点钱……”
朱瞻基冷笑:“赚钱有的是正当途径,为何要做这种事?”
“这……”
“来人!”
朱瞻基下令,“把这些人流放边疆,永不许回!”
“陛下开恩!”
“这已经是开恩了。”
朱瞻基说,“按律当斩。”
处理完这件事后,朱瞻基立即颁布新政:严禁私自铸造钱币,违者处死。同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陛下,”
有大臣问,“这样会不会影响和各国的关系?”
朱瞻基说:“正相反。只有立规矩,才能长久。”
果然,在得知大明严惩造假商人的消息后,各国反而更加敬重大明。
“大明果然是泱泱大国。”
倭国使者说,“连这种事都处理得如此妥当。”
朱瞻基趁机提出:今后各国与大明贸易,都要遵守大明的规矩。
“这是自然。”
各国使者纷纷表示同意。
就这样,大明在海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陛下……”
有一天,张侍郎感叹,“现在大明真的成了天朝上国了。”
朱瞻基却说:“还不够。”
“还不够?”
“对内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朱瞻基说,“对外要让四方来服。这两点,我们都还有进步的空间。”
正说着,突然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
“陛下!”
有人急报,“江南发大水了!”
朱瞻基立即站起来:“伤亡如何?”
“还在统计……”
“不用统计了。”
朱瞻基说,“立即调拨粮食,救灾要紧!”
朱瞻基转身对张侍郎说:“你亲自去江南督办救灾。记住,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是!”
江南水灾的消息传来后,朱瞻基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传旨!”
他当即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陛下,”
户部尚书有些为难,“这次要开放多少粮食?”
“有多少放多少!”
朱瞻基说,“难道还能眼看着百姓饿死不成?”
同时,他还下令免除受灾地区当年的赋税。
“陛下!”
有大臣反对,“这样国库收入会大减啊!”
朱瞻基反问:“如果百姓都饿死了,还收什么税?”
大臣们顿时语塞。
很快,张侍郎从江南传来消息。
“启奏陛下,”
他的奏折写道,“灾情比想象的还要严重。不少地方房屋倒塌,田地淹没。”
朱瞻基立即召集朝臣商议对策。
“诸位爱卿,”
他说,“这次水灾,不能只是救一时。”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朱瞻基说,“江南年年有水患,为何?”
大臣们面面相觑。
“因为河道淤塞,堤防失修。”
朱瞻基说,“这次救灾的同时,也要着手整治水利。”
于是,他立即下令:调集工部能手,前往江南勘察地形,制定治水方案。
“陛下……”
有大臣提醒,“这么大的工程,费用会很高。”
朱瞻基说:“再高的费用,也比年年遭灾要好。”
“陛下!”
锦衣卫来报,“发现有官员趁机克扣赈灾粮食!”
朱瞻基大怒:“查!给我严查!”
很快,几个贪污赈灾物资的官员被抓获。
“陛下……”
他们跪地求饶,“我们知错了……”
朱瞻基冷冷地说:“灾民都在等着救命粮,你们还敢中饱私囊?”
“陛下开恩……”
“来人!”
朱瞻基下令,“推出去,立即处决!”
“陛下!”
有大臣求情,“要不……”
“这种事,绝不姑息!”
朱瞻基断然说道。
消息传开后,其他官员都不敢再有贪污之心。赈灾工作也进行得更加顺利。
“陛下,”
他说,“灾情基本控制住了。”
“百姓情况如何?”
“多亏陛下及时赈济,”张侍郎说,“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而且……”
“而且什么?”
“百姓们都说,”
张侍郎感慨道,“这是他们见过最快的救灾。”
朱瞻基点点头:“这是朝廷应该做的。”
“不过……”
张侍郎欲言又止。
“有什么话直说。”
“水利工程的预算出来了,”
张侍郎说,“需要的银两……”
“多少?”
张侍郎说出一个数字。
朱瞻基想都没想:“准了!”
“这么快?”
“救灾是救急,”
朱瞻基说,“治水才是治本。只有把水利搞好了,才能真正保护百姓。”
治水工程开始后,朱瞻基经常派人查看进度。
“陛下,”
工部尚书来报,“工程进行得很顺利。不过……”
“有些地方的百姓,担心修河会占用他们的田地。”
朱瞻基想了想:“让张侍郎去和百姓说明利害。该补偿的,一定要补偿到位。”
很快,张侍郎就传来好消息。
“陛下,”
他说,“百姓们都理解了。而且,很多人还主动来帮工。”
朱瞻基笑了:“这就对了。只要把道理讲清楚,百姓都是明白人。”
“陛下!”
锦衣卫急报,“西域那边出事了!”
“怎么回事?”
“有个部落首领,”
锦衣卫说,“突然反叛了!”
朱瞻基皱眉:“查清楚原因了吗?”
“查清楚了。”
锦衣卫说,“是因为当地官员太过苛刻,引起了民怨。”
朱瞻基立即召集大臣商议。
“诸位,”
他说,“西域来之不易,绝不能出问题。”
“要不要派兵镇压?”
有人建议。
朱瞻基摇头:“不可。西域各部都在看着,一旦动武,恐怕会引起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