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1631:重生东江一小兵

第29章 黑火药初入手、龙冈浦的朴国昌

字体:16+-

“老赵叔!”

“小的在!”

“在村里预留的空地上,提前划出位置,多备些木料准备再建三十间土坯房”。

老赵一愣,随即狂喜。

“把总,俺们岛上要来新人了?”

“嗯呢!”

虽然八字还没一撇,但秦逸言之凿凿,信心十足。

“最迟五天后,我就带人去接新人,先按三十户百五十人准备”。

“是!把总!”

秦逸一回头,看到码头上抬下两个木桶,赶紧喊上正在一旁点验甲胄弓弩的孙仲勇。

“和尚,这是六十斤一桶的火药,千万别靠上火源”。

“啊!哥!你要弄火器了?”

和尚很是惊喜,火器对辽西的“关宁铁骑”来说毫不稀奇,但是对穷困潦倒的辽南来说,可金贵了!

大型火器只有旅顺城头的十几门佛朗机炮,手持的火器,那是将主家丁铁骑才少量装备的长柄三眼铳。

鸟铳听说过没见过,即便有也没人敢使,那玩意会炸膛。

“八字还没有一撇呢?五两银才给一桶,真特么贵啊!”

两桶花了十两银,去掉木桶本身重量,相当于他花了一万块买了一百斤黑火药。

划到一百文一斤,你敢信?

就这还是火药库的管事,看在王千总面子上才松了口,一般人拿着银子都买不到。

主要就是辽南这边没有产出,过去辽东熬硝的产量也不多,都是工部调拨,千里迢迢发运而来。

秦逸自建的硝田,要到秋天才能见到产出,如今时不我待,必须提早规划火器。

要知道,下一次真正作战,面对的就应该是孔有德叛军。

那可是一支大量西式火器武装起来的“登州火器营”。

“哥!这里面怎么都是袋子啊?这还有根木片?”

从没见过火药桶的孙仲勇,好奇地打开木桶盖,发现不是自以为是的粉末状黑火药,很是稀奇。

“硝十两、黄七钱、炭一两七……哎,别扔啊!”

秦逸接过写着字的木片,随手扔了。

“这破配方不好使,哥自己配”。

稍微了解一点黑火药常识的现代人,都清楚最合适的黑火药配比。

硝七成五、硫磺一成、木炭一成五。

而颗粒黑火药更不是啥高科技,大明早就掌握了制作方法,当年戚家军可都是使的颗粒黑火药。

为啥如今明军还是使用粉末火药呢?

人工不要钱吗?

丘八们能打得响就行了,除了大炮真有杀伤,乱七八糟的火器,战场上就真的听个响。

敌人还没到射程就打放一空,甚至有抛洒药粉,假称射完的“聪明人”。

一个月挣几个钱?玩什么命啊!

秦逸检查了一下木桶内大袋子装的硝粉,以及两个小袋子分装的硫磺粉和木炭粉。

保养得还不错,板结情况不多。

制造火枪这事,暂时遥遥无期,老徐头会打甲片、刀剑,还真没制过火铳。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但对穿越者来说,只要有黑火药在手,他能玩出花来。

莫急莫急!

秦逸可没本事眼一眨就搞出雷酸汞底火,一言不合玩后装线膛枪。

但仅凭现有原料,他就能将威力提升五成以上,只需要换个配比,费些心思弄成颗粒火药。

同样一把火铳,你射五十步,我射七十五步,实战中就是生和死的区别。

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一点都不难。

秦逸盖上木桶盖,让人搬去自己的屋子。

一些“撒手锏”,就能提上日程了。

……

李朝发源于狼林山脉的大同江,蜿蜒奔流经过柳京(平壤)后,从东往西流入黄海。

入海口是一条狭长的水道,接近海岸的北面半岛,有一处天然良港。

后世称为“南浦港”,是金家王朝非常重要的对外港口。

而这个时代,此地只是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寨,被称为“龙冈浦”。

李朝平安道水军龙冈镇别将朴国昌,是此地的主人。

所谓别将,在李朝是正六品的小武官,相当于秦逸的把总之位。

原本是在四十多年前,壬辰倭乱期间,为了防备倭寇沿着大同江往上游袭扰柳京而设。

到了如今,已经三代人过去了,早就沦为摆设。

朴别将麾下仅有一艘板屋船,虽然是几十年的旧船,但保养收拾得还不错。

那是他每年去柳京校阅时的“座舰”,也是他往返柳京最重要的运输船。

手下二十名武装家丁,维护着整个“龙冈浦”的规矩。

其他四十余户兵卒和水手,领着家眷在这里种地捕鱼,如果世道安稳,这里也算是桃源之地。

朴别将战力不行,但脑子相当好使。

东江大乱时,他仗着自家有海船,陆陆续续从辽南海岛上,招揽了百余户辽东汉民。

妇孺老弱给他种地,青壮全部给他挖铁矿、挖煤、炼铁。

就连这海边的露天铁矿和周边山里的小煤矿,都是汉民发现的,结果全便宜了朴别将。

利用汉民里的工匠建了小炼铁炉,炉火日夜不熄。

板屋船装着一锭锭生铁逆流而上,运到百三十里外的柳京城,就能换成银子和各种物资。

他可不敢宣扬是自家炼的铁,伪称是从大明商人手里采购,运来挣个差价。

产量不高,每天才出百斤生铁,每月三千多斤,每旬往柳京运一次。

要知道运抵旅顺的生铁,百斤都要一两五,而缺少铁料的李朝,市面上铁价近翻倍。

所以朴别将每次运去万斤生铁,百斤只收二两的优惠价,根本不缺销路。

汉奴们地是自己种的,只保留一定的口粮,其余全部上缴。

用汉奴种的粮,去养出苦力的矿工和炉工。

里外里等于毫无成本的朴别将,这几年挣得盆满锅满。

汉奴们敢龇牙,家丁们就挥舞着哨棒狠狠教训,动辄往死里打。

“阿西吧!将军救了你们的命,给田种、给粮吃、给工做。

你们就这么回报将军大恩?给俺狠狠的揍啊思密达!”

繁重的体力活,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三年前的百余户、四五百口人,如今还剩六成不到。

老弱基本没活下来,还有不少死绝户的。

汉民们如此屈辱的生存,也是无奈之举。

身处异国,平安道李朝人本来就对东江不待见,想逃都没处逃。

……

二月底,一艘挂着东江旗号,桅杆上赤旗飘扬的苍山铁小海船,贴着李朝西海岸航行。

秦逸领着全部人手,乘船在这片陌生的海域寻找合适的登陆地点。

离开獐子岛已经十天了,还没寻到合适的地点。

和后世不同,李朝只有南方水军要防御倭寇,还有些样子。

北方的沿海基本就是有海无防的状态,加上海潮侵扰,大片过了海水的盐碱地根本不适宜耕作。

所以不用禁海,李朝北方的沿海都人迹罕至。

秦逸要在沿海寻一处合适的登陆地,人多了,自家四五十人的队伍实力有限,弄起来费劲。

人太少,又不值得自己出手。

辛辛苦苦跑了四五百里地,赔本的买卖咱可不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