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不如意十之八九”,“喜忧参半”可算得上是幸运的人生了。
回首过去一个月里发生的事情,冯芸感到最庆幸的是,母亲的手术十分成功,恢复得也快。哥哥发来的照片里,她的面色红润了不少,原本凹陷的脸颊渐渐饱满起来。
然而,好运似乎全去了母亲那里。冯芸的女儿没能如愿被私立学校录取。
她提前两年排队占位,才为雨萱赢得了面试名额。那时她是金融企业中层管理者,杨砾是知名院校教师,两人的工作都算体面。中产家庭背景为雨萱贡献了一份勉强及格的申请文书。
面试老师针对雨萱的个人情况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理念提出了问题,冯芸事先做足了功课,所以对答如流。
老师对她的回答很满意,但是在得知她当前的职业和婚姻状况后,笑容戛然而止。
后来,雨萱被公立普校玉中路小学录取了。
冯芸以前每天下班从校门口路过,却从未想过去了解它。它太不起眼,连个像样的操场也没有,甚至还没雨萱目前就读的幼儿园面积大。
想到女儿即将去一所“渣小”上学,冯芸甚是失落。
当初买房的时候,她虽尚未结婚,但是已有三年售楼经验,深谙一套房产的核心价值所在。
买她家小区房子的人,多半看中的是学区价值。学区内一所特级示范幼儿园、一所知名私立学校、一所可以直升市级重点初中的小学,足以让房价高企不下。
正是瞄准了学区价值,她才果断出手交了首付。
谁料人算不如天算,三样好处,冯芸只占到了幼儿园。雨萱“幼升小”竟然败在她的失业和离婚上。
面试的目的果然不是考察孩子,而是家长。
不过话说回来,私立学校放弃她这样的家庭并非没有道理。
且不谈高昂的学费、杂费和研学费,学校举办活动需要赞助和支持时,资源丰富、财力殷实的家庭势必更有用处。
以她家目前的状况,雨萱如果真去了私立学校,也会因攀比而面临重重压力。
这么一想,她又觉得公立“渣小”并非一无是处。
今天是本学期心理系的旁听课程的最后一节。下课后,谭铭之提议去湖边走走,冯芸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二人手拉着手来到湖边漫步,宛如一对校园情侣。走累了就歇歇,歇好了再走。
他们羡慕年轻学生,有大把的时间谈情说爱,可以不顾一切地全情投入。
对中年人而言,谈恋爱是一件奢侈的事。他们既没有太多闲暇时光,也做不到心无旁骛,生活的纷扰无时无刻不在,约会都得见缝插针。
湖光塔影下,绿头鸭夫妇带着三只小鸭子嬉戏、觅食,引来过往行人驻足围观拍照。冯芸和谭铭之从人群中抽身而退,来到湖边树荫下的长椅上相拥而坐。
“在想什么?还在为雨萱‘幼升小’的事烦心吗?”
“已成定局,心烦也没用。”
“我家学区也不错,对口师大附小。要不要把雨萱户口转到我这里,再给她办转学?”
“户口说转就能转的吗?”
“可以......跟着你一起转过来。”谭铭之试探道。
“跟着我一起?”冯芸面露疑惑。
看到谭铭之眼里的柔情和期待,她很快明白了意思。
冯芸躲过他的目光,站起身来。她认为前不久两人才刚刚决定试着交往,现在谈论这个话题为时过早。
她更不想再次匆匆踏入婚姻,即便对方是绝对值得信赖的谭铭之。
婚姻对于她来说不是头等大事,重启人生才是,虽然这一过程比想象中要艰难许多。
社会留给女性的容错空间极其有限。一步偏离,再想回到以前的轨道就难上加难了。或许与谭铭之结婚是一条捷径,但她拒绝这么做。
原生家庭和上一段婚姻让她明白了,不能让自己成为工具人。若她仅仅为了雨萱上学,为了自己有个依靠而嫁给谭铭之,那不是把他也当作工具人了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情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而非相互利用。她想靠自己的力量从人生的低谷中一步步爬出来。
她知道自己不是温室里的玫瑰,充其量只算无名的路边小花,甚至是杂草。
家境优渥的章薇才是玫瑰,她可以高贵艳丽,可以铿锵带刺。只要玻璃房中阳光明媚,花盆里的土壤永远肥沃,她便能一季又一季地不断试错,肆意绽放。
相比之下,作为杂草的自己,不仅没有父母托举,反而还要反哺原生家庭,甚至连精神上的支持也求而不得。
然而杂草也有可贵的品质,它胜在顽强。
回忆还算成功的前半生,她曾引以为傲的智商、情商和运气,哪一项都离不开杂草精神的加持。正是顽强的意志力造就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奇迹。
“真的不要我来为你分担吗?”谭铭之不解地问,“你转给鹏程六十万后,账上的钱还能支撑房贷多久?不如把房子租出去,住到我家来,也能减轻经济压力。”
“不用,我有我的办法。”冯芸坚持道,“趁着房价还在顶点,我打算把房子卖了,资产转为现金,这样经济上的压力就小多了。”
“辛苦打拼买的房子就这样卖了?卖了房你住哪里?”
“有需要的话,以后再买。我判断房价短期内只会下跌,不会再涨,所以现在卖房也是合算的。房子卖了就租房住,目前两居室足够了。”
见冯芸心意已决,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谭铭之虽仍不理解,但也只好作罢。
“刘阿姨知道你要卖房吗?”
“还没告诉她,不过......我打算劝她回老家。”
“回老家?”谭铭之越来越看不懂冯芸要做什么了。
冯芸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婆婆也该有自己的人生。
以前在老家时,她上午上班,下午做小时工,还能抽出时间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剑。
然而来燕京带孩子后,日复一日,生活只有一个单调的主题,并且全天二十四小时候命。
她不愿再继续消耗婆婆的生命,特别是得知婆婆也有自己的梦想后。
冯芸将她的想法告诉了婆婆。她起初也是不理解的。
“你是嫌弃我照顾得不好吗?”
“当然不是。宇晨快一岁了,从来没有感冒过,连上次我得了流感,他也没被传染。您带孩子真是一等一的高手。”
“那是......觉得我碍着你跟小谭了?”
“不是。”冯芸忙否认道。
“你正好缺人手,我正好愿意,到底为什么非要赶我走呢?”
“我记得你说过想做个女强人。趁现在身体还硬朗,大胆去试一试吧。”
刘采凤没想到,随口一说的话,冯芸却记在了心里,并且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对待。
“想归想,条件不允许的话,还是先过好日子吧。再说,我都这把年纪了。”
“谁说条件不允许?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就该凑活着过日子,人生总有无限可能。七十四岁老人,千金散尽重新创业身价过亿;八十岁老人,提笔写作,成为畅销书作家。和他们比起来,你还年轻着呢。”
“不能比,人家都是有家底的文化人。”
“你有手艺,有头脑,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算取得不了他们那样的成就,也一定能成为事业有成的女强人。”
刘采凤被说得有些动心,但是看着白白胖胖的宇晨又万分不舍。
“宝宝还小,我走了,你一个人能带?”
“我会安排好的,您放心吧。”
得知冯芸打算找一个白班阿姨照顾宇晨,刘采凤不禁担心起来。月子里月嫂闯下的祸,她至今仍记忆犹新。
冯芸告诉她,“妈妈群”里常有人推荐阿姨,都是她们用过后觉得不错的人选。相比家政中介推荐的陌生阿姨,这里的阿姨们至少知根知底,能力和人品信得过。
“也行,等你找到了合适的保姆,我先带她一阵,手把手教会了后,我再回老家。”
“好,听您的。”
好阿姨可遇而不可求。冯芸平时在群里总能看到推荐阿姨的信息,可真到要用的时候,却好多天也没有一条。
她在群里发起询问:“亲们,有好的白班阿姨推荐吗?主要负责带孩子,能辅做家务更好。男孩,11个月大。”
不一会儿,群里有人回复她:“必须白班吗?我这里有个不错的阿姨,但是人家可能需要住家。在我家试工了几天,勤快、干净、人品好,不是那种‘农村老公主’,从南方小城市来的,年龄35岁左右。”
仅从这几点描述,冯芸觉得条件很好,只是疑惑推荐人为什么自己不用。
对方回复说,这个阿姨唯一的不足是没有经验,而她家的宝宝只有三个月大,担心阿姨应付不来,所以最终决定忍痛放弃,重新给阿姨找个好人家。
“你家宝宝快一周岁了,应该不成问题。要不我把阿姨微信推给你,你们聊聊?”
冯芸同意了,先了解一下也不错。
只是简短的微信聊天,冯芸便觉察出这个阿姨不简单——谈吐清晰得体,分寸感极好,和那些粗鄙势利的“农村老公主”有着天壤之别。
阿姨说自己以前在事业单位上班,由于行业不景气,去年单位合并分流,她被“优化”掉了,拿了补偿后,再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燕京这边带孩子的收入高,所以她想趁着年轻来闯一闯。
冯芸打心底里同情和佩服她。
这位阿姨和她境遇相似,勇气却更胜一筹。她能放下对体面工作的执念,脱下文化人观念里的“长衫”,投身家政行业,从脑力工作者转变为体力工作者,实在令人钦佩。
她和阿姨约好明天来家中面试,要是双方都觉得合适的话,当天就能上户。
“对了,请问您贵姓?”冯芸在微信中询问道。
“免贵姓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