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前幾天馮國璋不顧袁世凱的暗示,一舉拿下了漢陽,同時炮擊武昌準備徹底攻下武漢三鎮。這讓馮國璋得到了朝廷封爵的同時也讓袁世凱大為惱火,當天就把馮國璋撤職,表麵上看是調任禁衛軍總統官,但是任何人都可以從這個看似平調的任職中看出老袁的心思來。
當段祺瑞到達湖北後,更是第一時間就停止向武昌炮擊,同時停止了對武昌的攻勢,這讓提心吊膽,已經逃出都督府避往武昌郊區的黎元洪鬆了口氣。
十一月三十號,南方各省代表到達漢口英租界召開第一次會議。這個會議有點意思,當時漢口已經被北洋軍拿下多日,但是南方各省的代表竟然還去漢口召開第一次建國會議,而且會議地點竟然還是英租界,這種看似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也隻有清末民初那會才能出現,換成任何一個年代都不可能出現這種奇葩的事情。
於此同時,了解老袁心思的段祺瑞一方麵和黎元洪秘密接觸,商議停戰和談事宜,同時英國人這時候也是插了一手,向武昌方麵派出了使者,說是願意當中間人調停雙方戰爭。
英國人的舉動自然和袁世凱有關係,自從二十七號那天馮國璋貿然攻下打亂了袁世凱的戰略規劃後,袁世凱就越發覺得事情有脫離自己掌控的危險,所以他也不想繼續拖下去,想要早日把和談的事情確定下來。袁世凱的想法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尤其是西方列國的支持。
對於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甚至是現在的俄羅斯來說,一個虛弱而穩定統一的中國對於他們而言是有利的,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在中國榨取最大之利益,還不用浪費一兵一卒。如果中國爆發大規模戰爭的話,比如像現在這樣的南北內戰,西方各國都是覺得有心無力,想要插手吧,歐洲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一兵一卒都是寶貴的哪裏有功夫管遠東地區啊。不插手吧,一個分裂混亂的中國對於各國在華的商業經濟利益是極為不利的,英國公使朱爾典已經得到了一份簡單的商業報告,報告中稱英國商人在華的經濟活動受到了這次內戰的極大損害,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裏就讓英國商人受到了高達百萬英鎊的商業損失,如果戰爭繼續下去的話,損失還將繼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