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桃樹長在半山腰,很大,枝椏又粗,桃子清甜可口。五丫就坐在枝椏上,吃著野桃,將下方青石村的全貌盡收眼底。
青石村三麵環山,一條小河蜿蜒曲折地從村子邊流過,因為其中最大的一座山被村民叫做大青山,所以這條小河就叫小青河。河上有座拱橋,是連通村子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從她這個角度望去,可以看到高家小院坐落在村子的東南角,離河不遠。
高家是典型的農家小院兒,坐北朝南,有點小四合的格局。正中三間是比較好的泥瓦房,聽說是爺爺當時被主家驅逐回來後修的;兩翼全是土坯房,左翼是後來二伯與自己爹成家時修的,因二伯一家都在鎮上,現在就住著四叔和自己三房一家。右翼是廚房和豬圈,豬圈旁搭了個柴房。泥瓦房正麵是大門,大門兩邊圍著半人多高的竹籬笆。
院壩不大,但很空曠,隻在大門邊種著一棵歪脖子樹。此時,一隻大公雞正雄糾糾地領著“妻妾”們在樹下覓食呢!
眯著眼睛,五丫看向沐浴在陽光下的高家小院,心裏沒有一絲的歸屬感。現在的她,隻有唯一一個想法——分家。
因為不分家,她們三房就一直是爺奶以及大房的“搖錢樹”和“免費勞力”;不分家,她們的日子就不會得到丁點改善;不分家,她所有的賺錢法子都隻能“胎死腹中”;不分家,一切美好的願望都隻能是泡影。
她想分家,但她所待的環境、所處的時代都束縛著她不能將這個想法訴諸於口,但今天她卻想有意地將這個話題引出來,這是一種試探,也是能弄清家裏其他人真正想法的機會。
把準備要說的話反複思量半天,五丫才清了清喉嚨,緩緩張開口:“大姐、二姐、三姐、四姐,你們看,那三間泥瓦房翁翁他們和小姑住,這無可厚非,可憑什麽大伯一家也住在裏麵呢?而且,大伯一家不事生產卻坐享其成;咱們一家辛勤勞作,卻還常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你們不覺得翁翁和太婆對我們太不公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