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死之迷

曆史淵源

字體:16+-

從劉備建立蜀國後,我們可以把整個蜀國的主要執政者大致有四代人。

第一代人就是蜀國的締造者,劉備。劉備所建立的蜀國,一開始奉行的是諸葛亮隆中對中所規劃的聯吳抗曹的一種外交路線。但是隨著關羽的死亡,劉備的這種外交路線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聯吳抗曹變成了抗吳抗曹,這樣做的結果便是自尋死路。

劉備死後,傳位給劉禪,托孤給兩位大臣。一位是諸葛亮,更一位就是李嚴。有了這兩位托孤重臣,特別是有諸葛亮的存在,事實上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到他自己病死時期一直都是大權獨攬的。所以劉禪基本上是一種名義的皇帝,隻行皇帝之名,不做皇帝之事。

因此第二代執政者自然要屬諸葛亮。這個時期諸葛亮所奉行的外交路線基本上是恢複蜀國還未成立之前他所為先主劉備所創立的一種政治路線。這條治國方針不僅僅是在諸葛亮時期一直在堅守,在諸葛亮死後一直到蜀國的滅亡基本奉行的都是這條路線。

而後的第三代第四代執政者蔣琬,薑維基本都是堅守這樣的一樣路線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總結,整個蜀國從劉備一建國到最終的滅亡所奉行的外交方針基本是一致的。至於劉備的抗吳抗曹隻不過是在這條路線上的一條彎道,而隨著諸葛亮的掌權,諸葛亮迅速修複了這樣一條彎道,讓他重新彎回到了主道上(各位看官,求個好評喲)。

所以整個蜀國雖然發生縱多的戰爭,但他們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

而做為蜀國的盟友吳國呢?他們的執政者會比較多,但決策者隻有一個,便是孫權。

這點同蜀國是不太一樣的。

東吳方麵前麵四任輔臣是最具特色的,而後麵孫權宣布建國後,相反他的那些丞相卻基本上隻是名義上的丞相,吳國的執政方針由第一任的大都督周喻開始到最後的決策大權歸至孫權一個人,這期間的過程是非常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