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第三次兵伐曹魏,以所謂的武都大捷而告終。諸葛亮明白以現在蜀國的實力是不可能與曹魏抗衡的,隻能緩圖之。於是在取得武都,陰平兩郡後便非常識相的見好就收。這樣一來即可保存已經取得的戰略成果,又可以保存自己的實力,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諸葛亮留下兵馬後,自己回到了成都,大擺慶功宴。可是魏國皇帝會這樣善罷甘休嗎?當然不會了。自己的城池莫名其妙地被蜀國吞掉兩個,而且自己的大軍居然沒有敢同諸葛亮開戰就撤回了,曹睿當然會認為這是個奇恥大辱。
在經過一係列的布置後,曹睿認為洗刷恥辱的時機到了。建興八年,也就是公元二三零年,在諸葛亮還沉浸在武都大捷的興奮之時,曹睿發動全國主力大軍。兵分四路對蜀國進行圍繳。這四路大軍也是由當是魏國的幾位名將率領,可是說這次魏國對蜀國的圍繳可不像諸葛亮的北伐那樣打打占點小便宜就算了。從他們的陣容便可以看出,他們是動真格的,這一次一定要收回失地,一定要將蜀國打疼,打怕,讓他們再也不敢入侵魏國領土。
第一路大軍由大將軍曹真獨率一支軍隊出子午道從北麵南鄭。
第二路大軍則由司馬懿獨率一支軍隊溯漢水西進,從東直逼南鄭,準備與曹真會於漢中。
第三路大軍張頜出斜穀道直逼陽平關,由西攻漢中,和曹、司馬兩路形成三麵夾攻的形勢;
漢中是當年劉備稱王的地方,也是劉備稱帝前的一個重要戰略要地,地產富饒,是諸葛亮北伐的重要支撐點。曹睿的這一招應該就是想打掉蜀國的前線命脈,一旦漢中有難,蜀國數十年內也休想再提北伐。
第四路大軍,則由魏國老將費曜、郭淮則取道羌地直攻武都、陰平。
這一路大軍看起來和另外三路大軍有點脫節。實際上目的也是非常明確。按照魏國的理論應該是武都,陰平本是魏國的地盤,被你諸葛亮僥幸奪取,既然我曹睿像蜀國宣了戰,首先打掉你的重要戰略要地,這是必須的,讓你再沒有能力,沒有膽量與我交戰。另外呢,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這武都,陰平這塊肥肉想要養肥你們蜀國,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