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著中國通史

第34章 貨幣(1)

字體:16+-

交換是現社會重要的經濟機構,貨幣則是交換所藉之以行的。所以貨幣製度的完善與否,和經濟的發達、安定,都有很大的關係。中國的貨幣製度,是不甚完善的。這是因為(一)中國的經濟學說,注重於生產消費,而不甚注重於交換,於此部分,缺乏研究。(二)又疆域廣大,各地方習慣不同,而行政的力量甚薄,不能控製之故。

中國古代,最普遍的貨幣,大約是貝。所以凡貨財之類,字都從貝,這是捕漁的民族所用。亦有用皮的,所以國家以皮幣行聘禮、婚禮的納征,亦用鹿皮,這當是遊獵民族所用。至農耕社會,才普遍使用粟帛。所以《詩經》說“握粟出卜”,又說“抱布貿絲”。珠玉金銀銅等,都係貴族所需要。其中珠玉之價最貴,金銀次之,銅又次之,所以《管子》說:“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國蓄》)古代的銅價,是比較貴的。《史記·貨殖列傳》、《漢書·食貨誌》,說當時的糶價,都是每石自20文至80文。當時的衡量,都約當現代五分之一。即當時的五石,等於現在的一石(當時量法用斛,衡法稱石,石與斛的量,大略相等),其價為100文至400文。

漢宣帝時,穀石五錢,則現在的一石穀,隻值25文。如此,零星貿易,如何能用錢?所以孟子問陳相:許行的衣冠械器,從何而來?陳相說:都是以粟易之(《滕文公上篇》)。而漢朝的賢良文學,說當時買肉吃的人,也還是“負粟而往,易肉而歸”(《鹽鐵論·散不足篇》),可見自周至漢,銅錢的使用,並不十分普遍。

觀此,才知道古人所以有許多主張廢除貨幣的。若古代的貨幣使用,其狀況一如今日,則古人即使有這主張,亦必審慎考慮,定有詳密的辦法,然後提出,不能說得太容易了。自周至漢,尚且如此,何況夏殷以前?所以《說文》說:“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漢書·食貨誌》說貨幣的狀況:“自夏殷以前,其詳靡記”,實在最為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