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懒皇帝

第150章

字体:16+-

第150章

太上皇和太上皇后自是又哭又笑的欢庆不休--这三年来儿媳妇一直没有动静,他们都要放弃希望了;官家盯着媳妇尚且平坦的小肚子使劲的瞅,实在不敢相信里面有了小娃娃,小娃娃还会长得白白胖胖的,七八斤重。

圣人瞅着他满满的好奇,想摸又不敢摸的样子,忍不住笑出来,伸手拉着他的手放在自己的肚子上。

官家感受到小娃娃生机满满的生命气息,心生一股骄傲,“他一定会非常的健壮。”

圣人肯定的回答,“和官家一样英武。”

荣升为父亲的官家因为媳妇的说法莫名的很开心,眉眼飞舞着,满脸欢喜的笑,“现在是一个半月,还有三四个月小娃娃就会胎动,七八个月后就会出生???。”

官家在心里算着小娃娃胎动,出生,长大需要的各种物事,有了主意。

爹爹和??年龄大了,肯定不能和当年抱着他一样,天天抱着小胖娃娃很久,亲爹越发的老迈,就是提着摇篮也提不动;小媳妇事务多,更不能时常抱着胖娃娃。所以首先要有一个方便不费力的小摇篮。

懒官家从没想过自己和他亲爹当年一样,抱着胖娃娃到处晃悠。

大宋的自动马车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研究出了可以自己动的木马车,虽然只能动一天。所以信心满满的广备处的人一听说官家的要求,自是欣然答应,不到一个月就把小推车给造了出来。

太上皇看着这个做工精致,轻便简单的小推车,乐的见牙不见眼。全家里就他身体最弱,他前几天还在和老妻唠叨说,担心将来抱不动小孙孙。

老人家想着自己推着小推车带着孙子出门晃悠的情景,大力夸赞儿子的孝顺;太上皇后则是欢欢喜喜地给小推车布置打扮,力求让小孙儿睡得柔软舒适,玩得开开心心。

自从怀孕后就彻底闲下来的圣人,正好越来越对编织有兴趣,当天就亲自动手编了很多鲜艳夺目的小玩具,挨个的朝小推车上挂。

官家发现家里人对小推车都很热情,推广出去后大宋人也都是欣喜若狂,就找了个时间晃到了广备处,和沈括他们一起研究怎么改进。

最好再有个学步车。

官家想想他当年被亲爹娘天天扶着练习走路的事儿,觉得现在老两口估计是没有那个体力了。

同样因为官家提供的各种好主意对官家格外热情的沈括大人闻言,笑哈哈的说道:“最近微臣与整理研究算法的几位大家讨论了一番,觉得用圆形车轱辘比扁的好,但是圆的虽好,总归是木头的,颠簸。”

“微臣等人设计了一些防颠簸的小技艺,也只能是稍稍改良。所以臣等就想着,如果能给木头或者铁做的车轱辘加一个软弹耐用的外套就好了。”

官家琢磨了一会儿,觉得这主意好,非常肯定的回答,“可行。”

于是朝廷直接公告天下,寻找各种“软弹耐用的物事”。

还别说,他们还真的在上千上万的推荐中找到了一些可用的。等到小胖娃娃七八个月大因为一家人用饭时候的丝竹声在亲娘的肚子里踢腾的时候,官家和广备处的人终于把胶制实心外套套在了马车的车轱辘上。

大宋的世家贵族们乘坐着新式马车出门,深刻地体会到了日常工事的重要性和软胶产地南方之地的重要性。

精明的商人一呼隆地朝南方跑,大力建造南方的胶树园。理所当然的,大宋南边的地盘又朝南推进一些。

买也行,我们大宋有钱。打也行,我们大宋有兵马。认识到了以前被他们视为蛮荒之地的南方和西部好处的大宋人欢天喜地的开始又一轮陆地扩张。

然后他们就发现,泉州等地几乎被海外之人占据了,海外来的商人,文人,贵族等等加起来比大宋人都多。再一看看,燕京的外来人也越来越多了。

华夏大地上,自从唐朝末年黄巢大肆屠杀几十万外来人之后,再一次有了各种肤色发色的外来人人满为患的问题。

胆气越来越大,生活越发富足的大宋人虽然以“大国能容”的态度和气量接纳并且友好的对待这些外来人,内心里却是非常坚决的认为他们都是不开化的蛮夷;更有保守的文臣武将开始上书要求抵制外来人,加强管理等等。

改革派们在好学的官家带动下,根据各种海外书籍了解到他们的文明,知道了基督教,明白了罗马文化的深远精厚,认为大宋应该兼容并蓄,学习人家的好处增长自己文化。

两派人争论不休,就连乐天的中间派,养老的致仕派,越来越活跃的宗师皇亲们也加入了进来。

官家小忧愁。

文化的事儿简单,人家有长处,自然要学。但是怎么把这些海外之人,后续坐船来的更多的海外之人,彻底的变为大宋人一举改善大宋人口缺乏的问题,却是难办的很。

大宋人秉持着天=朝上国血统不可乱的原则,是绝对不会和外来人通婚的。

海外的贵族拿出很多很多的聘礼、嫁妆也不行。越来越开明的大宋,品行好的寡妇歌姬不愁嫁,穷家的小伙子也视娶外来媳妇为一个家族的衰败。

按理说通婚这个事儿是各家的私事,海外之人多,自己内部通婚也行。但是,他们之所以这么热衷和大宋人通婚,甚至因为被大宋人注视到后集体上书官家,除了向往大宋文化,大宋血统以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

按照《大宋律》,外来人和大宋本地人结亲后,就可以拿到大宋的合法户籍,变成正当的大宋人在大宋定居--这是每一个来到大宋的外来人都无法拒绝的诱惑。除了每天面纱蒙面的大食人。

大食人另有要求,请求官家允许他们在大宋出生的儿孙们办大宋户籍。

一时之间没有好办法的官家干脆放任不管,每天安静地听着朝野上下的议论纷纷,偶尔翻翻南方各地送上来的,这几年西部、北部,大辽甚至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大小贵族们朝大宋迁移的汇报总结。

几方人经过激烈地争辩了一个多月,甚至还为此举行了几场“中外交流会”。

官家一直默默地看着,每天该犯懒就犯懒,该陪家人就陪家人--现在多了一项,给儿子念书听。

等到小胖娃娃出生的时候,事情终于有了定论。

更改因为通婚就有户籍的规定,改为外来人在大宋守法守规矩,纳税到一定的额度,在大宋出生的第三代人就可以有大宋户籍。有特殊才华的,或者有特殊贡献的,比如提供软胶消息的印度商人,除了大力奖赏以外,也可以直接获得大宋户籍。

朝野上下对于官家的诏书都是欣然接受,外来之人更是欢喜若狂。

官家就这样用他独有的,一种平等、开放的方式,领着大宋一天比一天的兴盛强大,领着大宋人一步一步的迈向富庶和幸福。

展昭和白玉堂来信说海外之国因为天花死亡万万人,传染性极强,无辜去世的人更多。官家一面吩咐大宋的海关对进来的外人加强检查等等,一面根据亲爹的指示,派人去峨眉山把当年给王素种痘的神医找来,和太医院的人一起研究了好几个月,终于有了眉目。

然后心软的官家在大宋乃至海外,南北各国,无偿的推广人痘或者牲畜痘之法。

地方上朝广备处推荐了一个天才,沈括试着用了一个月发现其人品和天赋都很好,可惜因为是个大脖子被同僚们排挤嘲笑,就找到了官家。

官家???,官家也觉得大脖子实在是有碍观瞻。他一面让人安抚此人,引导着这股慢慢兴起的,“爱美天经地义到几乎代表一切”的大宋风气,一面让太医院领着新学院的学子们到大脖子泛滥的各地方去推广宣传。

也不去讲什么医学知识,单论现实--沿海地区和生活富庶开放的地区基本没有大脖子或者很少。所以多吃海物,日常饮食上多调理,是可以不生大脖子,生了也可以慢慢消掉的。

除了治疗大脖子,太医院最新研究出来的各种小娃娃养护方法,因为官家带动的解剖学的发展而衍生的各种外伤救助,针灸等等医学新技艺,也一一的下放到民间。

庆和八年,刚刚进入夏天的大宋,郁郁葱葱、百花盛开。已经长到六尺以上,越发英俊挺拔的官家,陪着一家人在傍晚时分于花香满溢的凉亭子里用晚饭。

清爽的晚风轻轻地吹拂着,凉亭四根柱子边袅袅升空的沉香因为添加了一些东西,亭子周围蚊虫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