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活字印刷術的發明(1/3)
被譽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的印刷術分為雕板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兩類。雕板印刷術先行出現,在公元前,中國已懂得印章捺印的方法,後來又會拓印碑石,至隋發明雕版印刷之技術。雕版印刷盛行於唐而完善於宋。雕版印刷事業,從唐代推廣應用,到宋代得到普遍發展,大大地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對於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學術傳統,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隋唐時期,人們把刻製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我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阿拉伯,11世紀以後,又由阿拉伯傳的歐洲,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隨著造紙術的傳播,紙張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晚於我國約600年。
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的活字印刷,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因此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
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製了歐洲拚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隻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複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