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科學發明

§11水密艙技術的發明

字體:16+-

§11水密艙技術的發明(1/3)

水密隔艙是用隔板把船體嚴密分隔成若幹個互不連通的艙室。這樣,船隻在航行途中,即使一艙兩艙破損,也僅限於這一艙兩艙進水,而不致全船沉沒,從而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

據南朝《宋書》記載,晉代農民起義軍有一種八槽艦,有人認為它是具有八個水密隔艙的戰船。這一點雖然還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明,但當時的確已具備了製造水密隔艙的條件。1960年在江蘇揚州出土的唐代木船即設置有水密隔艙,這是我國和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水密隔艙。

宋元時期,我國船舶已普遍設置了水密隔艙,大船內隔有數艙乃至數十艙。當時,我國船舶的水密隔艙蜚聲中外,許多外國人提到中國船,都稱讚它的水密隔艙和良好的抗沉性能。而西方船隻,直至公元18世紀才有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這一船舶結構大約發明於唐代,宋以後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內河船也有采用。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艙數有13個的,也有8個的。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

船方麵的一大發明,它具有多方麵的優越性。

水密隔艙首先在內河船舶上使用。宋代以後,水密隔艙在海船上也得到應用。宋代水密隔艙工藝又比唐代進了一步,隔艙板由在船底板、兩舷肋骨及甲板下的橫梁予以環圍,並增加了隔艙板厚度。這樣既增加了船體強度,又有利於水密性。

首先,由於艙與艙之間嚴密分開,因此在航行中,特別是在遠洋航行中,即使有一兩個艙區破損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區。從船的整體來看,仍然保持有相當的浮力,不致沉沒。如果進水太多,船支撐不住,隻要拋棄貨物,減輕載重量,也不至於很快沉入海底。如果船舶破損不嚴重,進水不多,隻要把進水艙區裏的貨物搬走,就可以修複破損的地方,不會影響船舶繼續航行。如果進水較嚴重,也可以駛到就近的口或陸地進行修補。因此,水密隔艙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產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